保安族的金融事業是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誕生,並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不斷發展起來的。1952年,保安族所在的積石山縣成立了5個農村信用互助合作社,籌備處4個,發展社員14367人,吸收股金34053.8萬元(折合新幣34053.8元)。1955年,包括保安族在內的積石山全縣各鄉均成立了農村信用合作社。20世紀60年代,臨夏政府在吹麻灘、劉集、居集設立了人民銀行營業所,保安族地區的農村金融機構從此建立起來。1980年、1981年和1986年,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積石山縣支行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積石山縣支行以及中國工商銀行積石山縣支行相繼成立,共有基層機構26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近30年時間裏,由於國家政策的不穩定以及“左”的錯誤路線的幹擾,保安族地區的各種金融機構呈現反複合並與分設的不穩定狀態,加上整個國家經濟形勢不佳,所以保安族金融事業在這一時期沒有多大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改革、開放、搞活政策的指導下,保安族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保安族地區各金融機構存貸業務量迅速擴大,充分發揮了經濟杠杆的作用,有力地支持了保安族經濟的發展。以保安族聚居的梅坡和大墩兩村為例,截至2000年底,大河家信用社為梅坡村存、貸款餘額達到130287.25元(145戶)和459140元(266戶);大墩村則為98684.75元(123)戶和766637元(241戶)。農行大河家營業所為保安族聚居的“保安三莊”和劉集鄉高李村的貸款(以小額信貸為主)餘額為600萬元,存款餘額約達40萬元。
改革開放以來,保安族所在的積石山縣金融機構根據國家的金融政策,在加大金融改革力度的同時,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實儲蓄經營責任製,積極吸收存款,這些存款成為信貸資金最基本、最穩定的來源。穩定的資金來源有力地支持了保安族經濟的全麵發展。在支持經濟建設中,又把支持農業發展放在信貸工作的首位,把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作為信貸支持的重點之一,積石山縣金融機構貸款總額的60.31%被投入到農業生產領域中。保安族聚居地區的大河家信用社適應保安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要求,以支持農業生產為工作目標,大力組織存款,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加大支農力度,把盤活資金作為降低風險、增加效益的一項重要措施,並通過清理整頓、落實清收責任製等舉措,使信用社信貸資產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同時,依法強化對金融業的監管,嚴格結算紀律,防範經營風險,完善約束機製。截至2000年底,保安族所在的積石山縣信用聯社全年共申請人民銀行支農貸款1400萬元,拆借970萬元。累放農貸4153萬元,貸款農戶達37654戶,占總農戶數的80%,有力地支持了包括保安族在內的全縣各民族的農業生產和經濟建設。
近年來,積石山縣金融機構立足保安族地區改革和經濟建設的實際,加大工作力度,在擴大資金規模、優化信貸結構、改善金融服務、加大資金投入上下功夫,積極支持保安族地方經濟的發展。對產品有市場、經濟效益比較好的企業和項目,給予了盡可能的扶持;對改革中的企業,不僅給予支持,而且多方麵落實優惠政策,對保安族經濟起到了宏觀調控的良好作用。
二、地方財政協調有序
改革開放以來,保安族地區的財稅事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深化財稅改革,在生財、聚財、用財之道上狠下功夫,取得很大成績,對保安族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持續、穩定、協調、健康發展做出了貢獻。2000年,成立了大河家鎮財政所。以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鎮為例,截至2000年底,財政收入48萬元,主要是農業四稅和工商稅,財政自給率為25%左右。
為了促進保安族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保安族所在的積石山縣財政局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及資金的導向作用,對保安族的農業、教育、衛生以及經濟發展等方麵,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傾斜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