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上,村裏的人們都來鬧宴席場。先由青年人從主人的大門口高聲叫喊:拿柴草來,一直這樣喊著進入院中。待主人拿出柴草後,小夥子們在院中燒起火堆。院子裏張燈結彩,火堆周圍放著木凳,老年人圍坐其旁,火堆旁烤著銅壺熬茯茶。這時青年們唱起歡樂的宴席曲,伴隨著輕盈的舞蹈表示祝賀。本村的人們一邊交談,一邊喝著熬茯茶,大家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宴席場鬧到午夜時,隨著唱完“討喜曲”,主人拿出核桃、紅棗、糖果等食品招待所有來客,互相道喜祝福,整個婚禮圓滿結束。
四、喪葬
保安族與回族、東鄉族一樣實行土葬,葬禮十分簡樸,宗教氣氛較濃。一般早亡午葬,如當天來不及,埋體(即屍體)隻能在家停放一夜。人亡後一般請阿訇念經,由本教阿訇或本教徒中有名望的二人抓水(給亡人洗大淨)。洗畢後即包在縫製好的“卡凡”(男人三丈、女人三丈三尺白棉布裹屍)中,舉行殯禮、葬禮。
殯禮。在舉行葬禮前,從家中將“埋體”抬向“埋咱”(墳墓)的時候,從屋內到門口時,“埋體”的頭必須在前,腳在後;出門後立即轉向,腳在前,頭在後,親人及村人輪換抬“埋體”至“埋咱”地。伊斯蘭教稱殯禮為“站哲那子”、轉“非地也”(《用古蘭經》或一定數量的錢幣轉,以給亡人消罪),意為代亡人祈禱、拜主、脫塵歸主。殯禮一般均請自家村莊周圍的穆斯林及教友參加,人越多越好。
葬禮須請阿訇在“埋咱”地誦讀《古蘭經》,親屬將亡人安葬於挖好的“拉海堤”(即墳墓西壁挖好的偏洞),堵好洞口,將土緩緩填入坑內,並向每人散發“海底耶”(即數量不定的錢幣)。亡人的衣物、用品分送給阿訇、親友及困難人,或遵遺囑送到別處。
五、節日慶典
保安族的節日與回、東鄉、撒拉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有三大節日,即爾德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爾德節又稱開齋節,以穆斯林群眾每年按伊斯蘭教曆的規定月齋戒期滿開齋後的三天為節日。齋月一般以新月始和下月再見新月為終。在這個月裏,凡是男12歲、女9歲以上,從拂曉至日落前不得進食,稱“閉齋”。但年老臥床不起的病人、孕婦、嬰兒及旅途中人等可以例外。在滿齋月後的上親友還要互相往來慶賀。
古爾邦節,也叫宰牲節。在爾德節後的按家庭經濟情況宰牛、宰羊,所宰的牛、羊肉分送臨近村裏的各家各戶。
聖紀節即伊斯蘭教曆三月十二日,這個節日,一般在清真寺聚眾進行。
六、禮節風尚
保安族十分注重禮節,講究禮貌,本民族之間和穆斯林之間相見先說“賽倆目”(意為問候祝安)。出門在外的親朋、晚輩在寫信時,也都加有“代賽倆目問候”一句。尊重父母老人是晚輩做人的起碼品德。並認為你怎麼孝敬老人,子女也就怎麼孝敬你。晚輩出門歸來,先見老人道“賽倆目”。老人與青年人同時進門時,要讓老人先進。在家一日三餐,對老人無論倒茶、端飯都要雙手呈送。老人坐炕必居中;吃飯時,讓老人先吃。
保安族人民熱情好客。當客人來到時迎於門外,客人到家,立即請到炕上,用最好的茶飯招待。先是用“牡丹花”(沸水)水倒茶,接著端上幹鮮果品、手抓羊肉、雞肉等食品款待客人,並再三揖讓,以客人吃得多而感高興。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保安族人民的觀念、風尚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如實行男女平等,婦女在社會生產中發揮的作用和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婦女轉變觀念,走出家門,走向社會,參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許多家庭主動送女孩子上學讀書,有的婦女在政府、事業部門和企業工作,即使家庭婦女,趕集上街也習以為常。
“男婚女嫁,父母作主”是保安族傳統的婚姻製度。但現在一些男女青年在共同學習、勞動和工作中經自由戀愛而終成伴侶的比較普遍。即使在農村,青年男女婚前也要做到雙方自願,一同前往政府部門領取結婚證,這是婚姻方麵的一大進步。更重要的變化,是人們對文化教育事業越來越重視,送子女上學、收聽廣播、收看電視、學習文化、了解信息、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成了新的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