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保安族日常生活與言談中有一些禁忌,如果違背或不注意,便會產生誤會和不愉快。忌吃豬、狗、馬、驢、騾和凶猛禽獸的肉;忌吃一切自死動物和一切動物的血;禁止未經允許進入清真寺大殿,如進入必須脫鞋;提茶倒水用右手,不能反手倒水;吃餅子、饃饃要掰開吃。語言方麵,食牛、羊、雞隻言宰,不可言殺;吃瓜時隻言切瓜,不可說殺瓜。對歿了的伊斯蘭教徒稱“亡人”,忌稱“死人”。稱人亡為“無常”,忌說死。
三、家庭婚姻
保安族家庭普遍實行一夫一妻製,但解放前在一些官僚、地主家庭中存在著一夫多妻的情況。家庭通常由夫妻兒女組成,也有三四代同堂的家庭。長子結婚後如有次子結婚,長子另立新家,與父母分居,分居時父母給兒子劃分財產土地。幼子可一直留在父母身邊,繼承權比其他兒子多一些,並為父母養老送終。父母亡故時的殯葬費,由兒子們共同負擔,父母居住的房子歸幼子所有。
保安族的婚姻實行男娶女嫁。新中國成立前,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個人很少有選擇的自由。男子到了結婚的年齡,請媒人到女家說親,女方同意後,下聘禮訂親,最後結婚。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封建製度的徹底廢除和《婚姻法》的貫徹執行,實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男女青年結婚時,在當地鄉(鎮)政府登記,領結婚證後,舉行婚禮。
送禮。與彩禮相同,指送衣服、銀錢和手飾等。送錢是給女子選購一些喜愛之物和日常用具,俗稱“禮錢”。送禮的多少視家庭貧富情況而定。送禮是從說親到結婚的一個重要環節,要舉行一定的儀式。一般男女雙方家庭在約定的日子裏,由媒人、男方家長及訂親的男子一起向女方家送禮。女方家請來本家的老人,備以飯菜招待,稱為接禮。
婚禮。保安族的婚禮要經過娶親、送親、鬧宴席場等過程。整個婚禮過程熱鬧非凡,充滿喜慶的氣氛。保安族的婚禮大都選在星期五(伊斯蘭教的“主麻日”)舉行。首先是娶親。在舉行婚禮的當天,男方從家庭中選派七至八名陪客和一名陪女婿,另有兩名婦女作陪姑,組成娶親的隊伍,一同牽著披紅掛綠的馬去娶親。到女家後先由媒人引著新郎和陪女婿,給女方家族中的長輩一一說“賽倆目”問好,然後進行祝福儀式,並請阿訇念“呢卡黑”(證詞)。阿訇把新郎家帶來的一大盤紅棗、核桃等食物撒向院子,小孩和青年人爭相搶拾,以增添熱鬧氣氛。撒核桃、紅棗以表示白頭到老、夫妻和睦,並象征著早生貴子、兒女滿堂。此後,新娘家長請客人吃飯,本村的小夥子們則湧進房內,向娶親的客人要“奴工木哈”(保安語羊羔肉的意思),若不能滿足時,青年人們一齊擁上,用棉花或羊毛沾上鍋底灰,把娶親人的臉抹黑,意為恭喜,實為熱鬧。據說這種別開生麵的“恭喜”、“祝福”,是為了讓新娘將來生的孩子能認舅舅而表示的“親熱”。當新娘要離家時,小夥子們還要拉住媒人要一隻羊羔錢,好在當晚買一隻羊羔吃手抓羊肉。這時,雙方免不了要討價還價、嬉鬧一番,圍觀的人們笑語不絕,這是娶親儀式中最熱鬧的場麵。
其次是送親。陪送新娘的人,由娘家的家族和親朋好友組成,大約二三十人將姑娘送往男家。姑娘離家時,由新娘家中年齡較大的一位婦女,左手扶新娘,右手托一隻盤子,盤裏盛著五色糧食(一般是小麥、豆、玉米、青稞、小米等,並摻有茯茶),讓新娘從自己的房門到大門外,每退一步,向後撒一把五色糧食,以示祝福娘家,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把幸福留給父母。到了門外,新娘被扶上馬,頭上蓋著鮮豔的麵紗,身上披一條紅毯子,在送親隊伍的前呼後擁下,趕往新郎家。
在距新郎家門不遠的地方,村裏迎親的人們等候著新娘和送親的客人。待送親的人們一到,燃放鞭炮迎親的小夥子們一哄而上,攔住新娘和送親的客人。這時讓新娘的哥哥或其他親屬把新娘抱進新郎家的大門。抱的距離越遠,表示小夥子們占了上風,抱的距離近則送親的人占了上風。如果阻攔不住,讓新娘和送親客人連人帶馬衝進新郎家門,那就算迎親的小夥子們徹底輸了。經過一陣鬧騰後,由新娘哥哥抱新娘入洞房,送親儀式就告結束。於是,雙方青年人拉出好馬,在本村附近寬闊的地方進行比賽,表達青年人歡樂愉快的心情,並表演騎馬的技能。
新娘到家後,送親的客人人坐吃宴席。宴席上有各種油炸麵食和羊肉、雞肉等佳肴,十分豐盛。按習慣,新娘不入席,而且三天不吃男家的飯,隻吃娘家送來的飯,以示父母對女兒的關懷和女兒對父母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