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保安族聚居區自然環境與民族淵源(2)(1 / 2)

保安人和當地藏族在爭用水渠澆地的問題上常常發生糾葛,輕則吵嘴打架,重則使刀動槍,這樣,時間一長,矛盾就越積越深。據傳說,有一天,為了爭水澆地,下莊的一個保安族青年與尕塞東部落的藏民打架,保安族青年被打死,引發了雙方群眾的鬥毆,傷者眾多。衝突發生後,藏族部落的頭人集兵,聲稱要殺盡保安人。藏族部落“五屯”頭人(俗稱“五屯王爺”)將此消息立即傳給下莊的保安人,要他們趕快搬走。得知消息後,下莊的保安族大為震驚,知道藏族部落人多勢眾,感到情況十分危急,立即商議準備遷往他處。但此時瑪巴、尕塞東、五坊頭七族和其他部落串通一些封建上層,包圍了保安城,並暗中告知非保安族居民徹夜燃燈以示標記。當天夜裏,他們對保安族進行了大肆屠殺,見無燈火者破門而人,不分男女老幼均遭到殺害。保安人因無準備,來不及組織自衛,一部分人倉皇出逃,與下莊保安人一起逃出東山。東山腳下是藏族郎加部落,與保安族關係十分友好,在危難之際,他們讓出一條路使保安人通過,同時,一麵集兵勸阻追擊部落,一麵派人護送保安人通過多曼日山,到達尕愣口以東,使他們順利到達循化地區。居住在隆務河西尕撒爾的保安人聽到保安下莊的保安人被迫遷走,也大為震驚,感到勢孤力單,感到繼續生活下去危險,就把土地等財產變賣或送給本村土族群眾後,在附近藏族、土族部落的護送下,在馬牙拉、馬三哥、馬三十等老人的率領下,離開了祖祖輩輩建立起來的家園,隨後也來到循化地區。

二、宗教信仰上的矛盾

根據傳說和老人們的回憶,隆務寺宗教上層為擴張自己的勢力,曾脅迫保安族人改信喇嘛教,被拒絕後,遭到隆務寺上層喇嘛和藏族部落頭人的歧視和排斥,並在生產、生活等方麵經常刁難,導致民族間的矛盾,迫使保安族遷徙。

從以上看,保安族遷徙的原因從表麵看是為“爭水糾紛”或宗教信仰上的矛盾,實質上是清朝封建統治階級實行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結果。爭水澆地隻是這一矛盾爆發的導火索。

保安人來到循化的具體情況,無史料可查。保安人來到循化地區後,受到撒拉族人誠摯的歡迎,並分別安置於城西“上四工”的群眾家裏:妥家人被安置在蘇隻工,下莊人安置在街子工和查汗大寺工,尕撒爾人安置在查家工。因這裏人多地少,社會情況比較複雜,人民所受的壓迫和剝削十分沉重,群眾生活極為貧困,三年後保安族再次東遷,沿黃河南岸穿過積石峽穀,進入關內大河家地區。

保安人來到大河家,這裏人口稀少,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蕪之地,主要居住著漢族,他們又到了靠近回族居住的乩藏地區(現積石山縣乩藏鄉、小關鄉)。後因臨夏(河州)地區又卷入西北回民起義的浪潮中,社會動蕩不安,在這種情況下,深受遷徙磨難的保安人為了避免戰亂和便於向關外撒拉地方出走,又棄乩藏,重返大河家地區。由地方頭人及開明人士出麵將保安人安置在大墩(尕撒爾人)、甘河灘(下莊人)、梅坡(保安城人)。這就是俗稱的新的積石山縣“保安三莊”。下莊的“尕馬家”人在乩藏麻壩、舊城、甘家溝落腳,不久又被當地人安置到柳溝尕集、斜套和劉集鄉高趙家定居下來。保安人離開青海同仁境內隆務河兩岸的保安三莊後,以驚人的意誌、堅強的信心、頑強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經曆了5年流離顛沛、艱難困苦的流浪生活,最後到大河家定居,至今已有130餘年了。

青海同仁地區曾是多民族活動的舞台,13世紀以後,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色目人和蒙古人曾在該地駐紮、屯墾、定居。到明代中葉以後,隨著保安城的建立和保安三莊的形成,這些人便更加穩固地在這裏生息繁衍。從而可以看出,保安族是從元代進入該地區的中亞色目人、蒙古人(包括改信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同當地回、藏、土等民族長期相處、通婚而自然融合形成的民族共同體。

保安族人民的反抗鬥爭

曆史上,保安族是一個有著反抗壓迫剝削的光榮傳統和鬥爭精神的民族。新中國成立前,在封建統治者和國民黨政府的殘酷壓迫下,保安族人民政治上毫無權力,經濟上深受剝削,人民生活極端貧困。勞動人民對統治者的剝削和壓迫懷有刻骨的仇恨,曾以各種形式進行過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保安族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一起在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軍閥的統治方麵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做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