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保安族聚居區自然環境與民族淵源(1)(1 / 2)

甘肅省三個特有民族之一的保安族,是祖國56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聚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西北部的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主要分布在自治縣大河家鄉的大墩、甘河灘、梅坡三個村(習慣上稱之為“保安三莊”)和劉集鄉的高李、肖家大莊村。此外,在柳溝鄉的斜套村和乩藏鄉、寨子溝鄉、吹麻灘鎮,以及臨夏、蘭州、青海、西寧、新疆等地,也有少量保安族散居。因為保安族在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方麵基本上與臨夏回族相同,在曆史上常常稱之為“保安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經過民族識別工作,尊重本民族意願,1952年3月25日由政務院正式命名為保安族。保安族語言屬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跟土族、東鄉族語言比較接近,很多常用詞彙基本相同。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沒有文字,現在使用的是漢文,絕大部分群眾懂漢語。

自然環境與物產資源

一、自然環境

保安族所聚居的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位於甘肅西南部,東南與臨夏縣接壤,西與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毗鄰,北與青海省民和縣隔黃河相望,東北部與永靖縣以黃河為界。積石山縣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全縣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相對高差大。西南部為高寒陰濕山區,東北部為高寒幹旱山區。縣西南部山區有成片天然次生灌木林,降水充沛,植被良好,適於發展畜牧業。全縣地貌大體上由梁峁、溝壑、川台、河穀四部分形成,平均海拔2816米。狹穀、盆地海拔1800米左右,海拔最高的小積石山的高峰雷帝山4309米。小積石山是全縣群山的總樞,它橫亙西南,而其他山丘卻縱向延伸到黃河穀地。小積石山像一把木梳的脊梁,全縣其他山丘都是梳齒,梳齒的空隙就是全縣大小河流。登高鳥瞰,全縣16條山梁,像16條巨龍俯首黃河飲水,氣象十分壯觀。自治縣除北濱黃河外,境內河流主要為清水峽河、劉集河、吹麻灘河、銀川河等,都屬黃河水係的小支流。積石山縣地處中緯度偏高位置,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交彙地帶,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有山地、高山綜合氣候特征和季風氣候特征。保安族集中的大河家、劉集等區域一年隻有十幾天的夏季,冬長,春秋幾乎相連,但習慣上仍按自然季節劃分。年平均氣溫為5.2℃,最熱為7月,平均氣溫16.5℃;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零下8℃;氣溫年較差為24.6℃,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為26.3℃,因海拔較低,年較差大。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地區,年平均降水量66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秋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全縣日照時數為2323小時,無霜期為130天;大河家無霜期為152天,高於全縣20天左右。

二、物產資源與人口

保安族以經營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大麥、玉米、青稞、豆類、洋芋等,經濟作物有胡麻、油菜、大麻、花椒。保安族主要聚居的大河家和劉集兩個地區,可耕地約有58000多畝,保安族聚居地的水澆地已發展到7100多畝,川塬區人均達到一畝。有源出積石山麓的崔家峽、大峽和大墩峽等三條峽水,給農業以灌溉之利;有水草豐美的山林草坡,是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保安族聚居區還有黃鐵、銅、石英和磷鉀等礦藏;名貴藥材有黨參、大黃、白芍、貝母和麝香。此外還有獐鹿、黃羊、野牛、野豬、狐狸和娃娃魚等野生動物。當地生長的鬆、柏、樺、楊等林木,經濟價值較高,能供各族人民建築用材和製造生產工具,又給人們的燃料用材以很大的便利。此外,這裏還盛產瓜果,其中冬果梨、蘇木梨汁甜味美,“蛋皮核桃”皮薄仁脆,遠近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