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衛生紙,其實還有一件與之相關的事情讓唐寧覺得非常有趣。在這次衛生紙危機之前在東京曾經有一次非常有意思的衛生紙檢驗行動。
實際上這次行動是由日本家庭主婦消費聯誼會舉辦的。起源是有人投訴買到的東西既象西西裏島的漁網,又像沈陽的凍豆腐,就是不像說明上標的衛生紙。這些主婦們所做的事情是把當時市場上生產的各種衛生紙在體育館裏全麵鋪開,利用陽光來檢查和統計這些衛生紙上到底有多少窟窿。
雖然今天日本製品在世界上因為質量較好而享有聲譽,但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日本的產品曾經是質量低劣的代名詞,很多產品存在著質量問題,比如衛生紙,主婦們抱怨買到的貨色常常因為到處是窟窿而無法使用,而生產廠商對其並不感到羞恥。
按理說日本在戰前和戰爭中生產的產品,質量還是比較靠譜的,比如日本海軍戰爭後期匆忙製造的海防艦第七號,在戰爭中被美軍炸掉了船頭,而我國打撈修理之後改為南寧號護衛艦,竟然能一直使用到七十年代。戰後日本商品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日本戰後十分貧困,人民已經習慣使用質量差但勉強能用的劣質產品。甚至不得不接受降低標準的食品。例如,日本戰後出現糧食危機,麥克阿瑟緊急調來一批美國過期和即將過期的軍用罐頭,分發給日本人補充食糧。結果,處在饑餓線上的日本人因此對麥克阿瑟感恩戴德。日本曾經發生過“黃變米”事件,即糧商賣的大米中摻雜了腐壞變質,含有********的陳舊米。這一次,因為事件發生在日本經濟已經有了起色的時代,一些記者跟蹤追擊,試圖查出元凶,結果發現竟然是國會正式授權這樣做的……
第二,由於缺乏能源和資源,日本戰後為了實現經濟複興,不得不通過勞動密集型企業,依靠便宜的人工為美國等發達國家大量製造低檔消費品,來填補對方的產品結構空缺。既然目標是低檔產品,質量上自然會比較放寬。無論如何,日本的廠商當時追求的是銷量和搶占市場,對於產品單價並不在意。在歐美,日本貨基本和地攤貨一個概念,便宜,但沒好貨。結果,粗製濫造的習慣,就被戰後的日本工業界接受了。
但是,產品質量低劣,給日本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困難。想想看在廁所裏拿著一卷滿是窟窿的衛生紙是何等尷尬的事情。誰來管一管呢?
政府?日本政府在六七十年代最重要的任務無非兩個 – 第一,發展經濟,增加GDP,不然因為社會不公到處活動的****們要組織老百姓要推翻政府了;第二,填滿金主的腰包,也填滿自己的腰包 – 這是日本黑金政治最盛行的時代,以世襲和門閥為特色的日本政治充滿了權錢結合的醜聞。所以,無論從幹正事還是保障自己利益的角度,期望日本政府對企業偷工減料,粗製濫造的行為作嚴格的規範,簡直是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