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衛生紙風波(2 / 2)

然而,阿拉伯人的努力卻殃及池魚。這條池魚就是“脫亞入歐”的日本。石油的大漲價讓日本的能源供應出現緊張,已經習慣了大手大腳消費的日本人忽然發現麵對商品不足的問題,頓時慌了手腳,搶購也就成為必然的事情了。

在經濟大發展的過程中,對日本來說,影響其發展速度最重要的東西,大約要屬能源。六十到七十年代,日本發展非常迅速的時候,對於石油的消耗也達到了驚人的程度。但是最初日本人並沒有認識這一點,由於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時候石油價格低廉,所以日本在發展過程之中選擇了以重化工業的興起為特點的發展模式,這也是日本經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高速發展時期的特征之一。

但是,進入七十年代,這一模式卻遭受了“石油危機”的無情打擊。由於猝不及防,在能源不足的打擊之下,日本社會爆發了極大的危機。在日本各地,有無數因為買不到汽油無法進行生產的工人和農民起來遊行,其中有人甚至把豬趕進了東京,在大街上橫行而走,不知道是諷刺石油漲價增加了養豬成本,還是表示官員們的頭腦和豬一樣的愚蠢。日本人居然也在這段時間體驗了一下“憑票供應” – 當時日本購買取暖用的煤油,是要有“煤油票”的,否則,有錢都沒處買去。(在日本的北海道,由於石油危機造成的燃料不足,使當地人不得不采用馬來拉火車,完成運輸任務。)

雖然有些反應過分,但在石油危機的麵前,日本老百姓的生活的確是受到了極大的困擾,比如說當時規定汽車的汽油加油站在周末就不再營業,所以在各大加油站的汽車們紛紛排起了長隊,這不但是為了趕在周末之前加油,同時也因為大家想到石油危機不會是短期的事情,汽油將來一定會漲價,所以要盡量多搶購一些。搶購風由於石油危機的帶動,在日本各地展開。前麵提到的“衛生紙危機”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

石油危機讓日本人認識到了資源其實是珍貴的東西.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美國人不斷出兵,在中東周圍打打殺殺,不是美國人精神不正常,是資源的利益擺在那裏.美國可以把全國的油井關閉,享用中東的石油,是跟那些沒事兒就往波斯灣開的航空母艦很有關係的.

無論是石油危機,還是搶購,對日本社會來說都代表了一個艱難的側麵。但是石油危機的發生對日本來說並不是一件完全不好的事情。在能源不足的時代,日本人提出了限時電梯,減少霓虹燈,路燈11點鍾關閉等措施,來減少能源消耗。政府部門也提出節能方案。比如為了夏季減少因空調所造成的能源消耗,政府工作人員被提倡穿清涼裝。首相大平正芳親自做示範,穿著切掉了袖子的外套招搖過市,成為一道特殊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