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蔣介石的反革命“圍剿”(1 / 3)

第二章 蔣介石的反革命“圍剿”與毛澤東同誌領導下中國紅軍及蘇區人民的反“圍剿”鬥爭二萬五千裏長征

第一節 蔣介石的反革命“圍剿”與毛澤東同誌領導下中國紅軍及蘇區人民的四次勝利的反“圍剿”鬥爭

毛澤東同誌十年的紅軍戰爭史,就是一部反“圍剿”史。因此,十年革命與反革命的國內戰爭過程,就是蔣介石反動統治集團的反革命“圍剿”與毛澤東同誌領導下中國紅軍蘇區人民的反“圍剿”鬥爭的過程。

立三路線的錯誤與第一次反“圍剿”鬥爭

1930年,中國革命在蘇區已經開始了新的高漲。同年夏天,在蔣閻馮戰爭爆發和國內形勢的刺激下,中共中央部分同誌以李立三同誌為首,主觀主義地對於當時的正在開展的革命高潮現象作了誇張的估計,以為當時世界革命與中國革命的形勢俱已成熟,乃號召全國工農大眾普遍進行武裝起義,竟提出了要紅軍主力進攻長沙、南昌、武漢等大城市的“左”傾冒險主義的任務。這個路線的實行,就使紅軍和全國革命運動都遭受了相當大的損失。紅軍經過攻打長沙等幾次大的戰役之後,在毛澤東同誌的領導之下,糾正了盲目的軍事行動,江西蘇區的紅軍反而利用了當時蔣閻馮戰爭的有利形勢而得到了發展,並在1930年底至1931年初粉碎了敵人的第一次“圍剿”。共產黨內經過三中全會與四中全會,也把立三路線克服了。

1930年,紅軍已有十多個蘇區。蔣介石對於中國人民的軍隊與政權的發展,感到極度的恐慌,在蔣閻馮大戰結束後,便集合八個師十萬兵力以江西省主席魯滌平為總司令,師長張輝瓚為總指揮,進攻江西蘇區。是時中央蘇區紅軍約有四萬人,在毛澤東同誌的戰略指導下,12月27日戰爭開始,至1月1日停止,前後四天擊潰敵人五個師,消減其萬餘人,繳槍13000支,師長張輝瓚被打死。當時毛澤東同誌估計張是雜牌,且是主力,開始指揮紅軍撤退,待張部深入後,再集中全力消滅之,其他部隊狼狽逃回,第一次“圍剿”就這樣被粉碎了。當時有人懷疑“紅旗到底能打多久”?毛澤東同誌從理論上、從實際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二次“圍剿”與反“圍剿”鬥爭

第一次“圍剿”失敗後,蔣介石準備了四個月,第二次“圍剿”又來了。1931年5月蔣介石調集20萬人以何應欽為總司令,到南昌坐鎮,采取穩紮穩打的辦法,從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寧,築成一道800裏的戰線,實行“圍剿”。當時紅軍一部因調往福建開辟新蘇區,中央蘇區紅軍僅3萬人。戰爭從5月16日開始,31日結束,共15天,紅軍走路700裏,打仗5次,痛快淋漓橫掃800裏戰線,殲敵20000人,繳槍20000支,何應欽狼狽逃回南京,第二次反“圍剿”鬥爭又勝利了。但何應欽回到南京卻大吹其“剿共”勝利。

第三次“圍剿”與反“圍剿”

第二次“圍剿”被粉碎以後,蔣介石又湊集了30萬大軍,在7月裏,距第二次“圍剿”未及一個月即進行第三次“圍剿”。蔣介石親自出馬,請了許多德國軍事顧問來為他策劃,自任“剿匪”總司令,其下設左、中、右三個總司令,中部何應欽與蔣介石同駐南昌指揮,右是陳銘樞駐吉安,左是朱紹良駐南豐,從三麵向中央蘇區進攻,采取“平進窮追”、“分進合擊”的戰術,瘋狂地向蘇區闖進,想一下把紅軍消滅。當時紅軍苦戰未得休息,仍是3萬人。戰爭於7月開始,蔣介石認為以逸待勞必然取勝。到8月初,紅軍在毛澤東同誌軍事藝術的直接指揮下三戰三捷:第一仗打上官雲相,使其全師覆沒,第二仗打郝夢麟,全師被殲滅,第三仗打毛炳文,全部被消滅。在這次反“圍剿”中,蔣匪軍共被擊潰17個師,死傷被俘3萬餘人,繳槍25000多支,蔣介石喪氣回到南京。同時紅軍卻壯大了,有正規軍10萬人,赤衛隊10多萬,槍15萬支,戰場上還有董振堂起義投誠紅軍。蘇區也擴大了:中央蘇區東北到黎川、建寧、太寧等縣,東南到龍岩、漳州;鄂豫皖蘇區發展到縱橫數百裏,其紅軍也達兩三萬人;湘鄂邊區占領桑植、鶴峰、大庸等縣,直到常德附近;粵東北蘇區也有發展;瓊崖蘇區開始建立直保留至今。共產國際當時曾說:“中國紅軍已在幾千萬人口的地區建立起來”,國民黨高級軍官都害怕被派去“剿共”,說打紅軍如坐監獄,胖的拖瘦,瘦的拖死。

第四次“圍剿”與反“圍剿”鬥爭

國民黨反動集團三次“圍剿”的唯一成績,是剿出了個九一八(1931年),把日本帝國主義剿進東北來,又在“一·二八”(1932年)把日本帝國主義剿到上海來。

中共為此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一致抗日,“武裝人民進行民族革命戰爭”。蔣介石拒絕這一意見,繼續向主張抗日最積極的中國人民紅軍進行“圍剿”,給日本帝國主義作清道夫;蔣介石向內殺進去,日寇由外殺進來,方向是一個——中國的抗日人民。為此蔣介石並積極準備第四次“圍剿”,在南京成立剿共委員會,籌款3.21億元,購買大批軍火。英國國會議員瓊斯曾在國會內說:“中日兩國代表在一家軍火廠會客室裏相會,他們並不怒目相視,而是交換價目,兩人聯合向經理要求減價,結果減低百分之四十。”這個故事說明日本購買軍火是為了進攻中國,屠殺中國人民,而蔣介石購買軍火也是屠殺抗日人民,二者利益原是一致的呀!但是在工農紅軍的強有力的回擊下,這些軍火武器卻紛紛落入紅軍手中,裝備了革命力量,所以毛澤東同誌當時曾說:蔣介石是在給紅軍當“供給部長”。同時,蔣介石還提出“剿共”的“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辦法,強化反動統治機構,實行保甲連坐法,聘請德、英、美軍事顧問,提出“三光政策”(“匪區壯丁一律殺光,匪區房屋一律燒光,匪區糧食一律運回,不能運回者燒毀”)。所以蔣軍軍行所至,真是赤地千裏,雞犬不留,廬舍為墟。此外蔣介石還發起封建法西斯的所謂“新生活運動”,以舊道德來欺騙籠絡一些人反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