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同誌領導了紅軍的創造與蘇區的開拓
當大革命失敗後,站在共產黨的最前麵,完全保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清醒頭腦,沒有迷失方向,既反對機會主義,又反動盲動主義,而成為中共的向導者,就是毛澤東同誌以及環繞在毛澤東同誌周圍的許多同誌。
八七會議後,毛澤東同誌被派到長沙去領導湖南的秋收起義。9月間靠了湖南農民協會的農民自衛軍、安源礦工和一部分響應起義的國民黨軍隊,毛澤東同誌組成了工農紅軍第一軍第一師,領導著各地農民起義,向湘南移動,它衝破了成千成萬的反動軍隊,作了許多次戰爭。最後向江西寧岡縣的井岡山進軍,在那裏建立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
同時朱德同誌與陳毅同誌率領原南昌起義的部隊,從福建到了廣東北部,補充實力以後,於1928年1月進入湖南,擊敗許克祥、白崇禧等部,擴大隊伍,發動湘南暴動,後來便與湘南農軍八千餘人,同到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合,成立了工農國民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代表。毛澤東同誌製定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政治紀律,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遊擊戰爭的基本原則,與士兵同甘苦,共患難,在黑暗的中國,高舉起革命的火把!這就是今天強大的人民解放軍最初的艱難的創業。
列寧說得好:“革命政黨應當補課……不學會正確的進攻和正確的退卻,就不能取得勝利。”這是革命的大學問,毛澤東同誌的向井岡山的進軍,就是把革命的退卻和進攻結合起來的世界革命史上最有名的進軍之一。在初時,這是含有退卻意義的進軍,這個退卻的意義,不僅直接保衛了這個退卻的力量。而且,因為它成為反革命同革命鬥爭的最大目標,所以又具有掩護了全國革命退卻的意義。另一麵,這個退卻,同時也是開始一種新的進攻。就是大革命的失敗,固然使共產黨從大城市退卻下來,但革命失掉了城市,卻武裝割據了農村,自覺地領導了工農起來革命。革命的進攻方向是轉移了,轉而向那反革命力量較弱矛盾較多的農村進攻,轉而向那有濃厚革命基礎的農村進攻。這種進攻是放在更深刻的階級基礎上的,進攻的直接目標是反對帝國主義的走狗——當時叛賣革命的國民黨,反對封建地主階級。進攻的道路(是其內容又是其形式)是土地革命、武裝鬥爭與建立革命根據地,所以這個進攻,是比北伐戰爭時期更進一步了。當反革命的黑暗恐怖橫掃全國的時候,毛澤東同誌、朱德同誌、在他們周圍的許多同誌以及那些與毛澤東同誌采取同一方向的各地許多同誌,在實際上代表中共全黨,引導中共全黨同誌和工農兵,繼續了大革命時代的革命成果,向反革命下了這樣的攻擊令,鼓勵了全民族的希望。這是極大膽的攻擊,又是極清醒的攻擊。固然這個攻擊是艱苦的,在當時還是局部的,並且是波浪式的,但卻是極深刻地擊中敵人要害的,並且又成為後來全國革命新高潮的大動力,這個攻擊,像毛澤東同誌所說的開始還是“星光之火”,但後來就又像毛澤東同誌所說的,發展為“燎原之火”了。
在1927年的秋季,除了當時毛澤東同誌領導的湘贛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根據地以外,湖北、陝西、河南、廣東各省都曾舉行秋收起義,其中以劉誌丹同誌領導的陝西渭華起義和澎湃同誌領導的廣東海陸豐起義為最著名,也有成績。此外的各地起義都因準備不充分或主觀指導上有毛病,而在強大的敵人麵前先後失敗了。
1928年7月,彭德懷、黃公略等同誌在平江起義,成立紅五軍,不到三個月就占領平江、瀏陽、萬載、修水、銅鼓、西通、崇陽等十餘縣,正式成立湘鄂贛蘇區。
1928年12月,彭德懷同誌率部來井岡山與毛澤東同誌、朱德同誌會合,毛澤東同誌、朱德同誌並率紅軍下山東征,創立工農兵專政的民主政權——蘇維埃。1929年2月,紅四軍進入福建西部活動,占領汀州、上杭、武平、龍岩等縣。7月進展到閩北的漳平、寧洋一帶,建立了廣大蘇區和遊擊區,組織了幾十萬的地方武裝,為後來中央蘇區立下了強固的基礎。紅四軍擴大為紅軍第一軍團,紅五軍擴大為紅軍第三軍團。從此紅軍的實力一天天強大了。
這時張雲逸同誌與鄧小平同誌在廣西的右江成立紅七軍與紅八軍,創立十縣政權;方誌敏同誌在贛東北建立蘇區;賀龍同誌在廣州起義失敗後回到湘西創立了湘鄂川黔邊區蘇維埃,組織紅二軍團;徐向前同誌則在鄂豫皖創立紅四方麵軍。劉誌丹同誌、高崗同誌領導了陝北農民起義,創立了陝北紅軍與陝北蘇區,成為後來的抗日先進陣地;此外海南島、廣東、陝西、江蘇等省都有農民起義,而且取得了大大小小的勝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與紅軍。1929年12月紅軍在福建古田召開了第九次代表大會,毛澤東同誌親自起草了大會的曆史意義的決議,確立了建黨建軍的整套的理論與原則。等到1930年上半年時,已建立大小蘇區15個,散布在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福建、安徽、河南等省,每個蘇區有一縣到數縣不等,正式紅軍13個軍,六七萬人,1931年達到十萬以上。
第二節 中國革命的低潮時期共產黨的六次大會國民黨、新軍閥的軍閥混戰與中國人民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革命的低潮時期,中共六次代表大會的召開與鬥爭任務的確定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的性質改變了沒有呢?對革命的形勢應該怎樣估計呢?毛澤東同誌在1928年已經指出:“中國迫切需要一個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這個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領導才能完成。”又指出:“我們一年來轉戰各地,深感全國革命潮流的低落。”毛澤東同誌一方麵說明革命是處在低潮時期,一方麵又指出革命低潮是暫時的,高潮一定會要到來,“全國工農平民以至資產階級,依然在反革命統治底下,沒有得到絲毫政治上經濟上的解放”。
由於毛澤東同誌當時正領導著緊張的戰爭,沒有能去參加共產黨的六次大會,但他的意見,和六大決議的正確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1928年6—7月間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這個大會對克服當時共產黨內由革命失敗所引起的思想混亂是有功勞的,它正確地總結了大革命的經驗教訓,肯定了中國社會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指出了引起中國大革命的基本矛盾是一個也沒有解決;因此確定了中國現階段的革命仍然是處在兩個革命高潮之間,指出了革命發展的不平衡,指出了黨在當時的總任務不是進攻,不是組織起義,而是爭取群眾。它進行了兩條戰線的鬥爭,批判了右的陳獨秀主義與“左”的盲動主義,特別指出了共產黨內最主要的危險傾向是脫離群眾的盲動主義。軍事冒險主義與命令主義,大會號召全國的勞動者們,為徹底實現民主主義的蘇維埃的新中國而奮鬥。並提出了現階段革命的政治綱領:(1)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2)沒收外國資本的企業和銀行;(3)統一中國,承認民族自決權;(4)推翻軍閥國民黨政府;(5)建立工農兵代表會議(蘇維埃)政府;(6)實行八小時工作製度,增加工資,失業救濟,與社會保險;(7)沒收一切地主階級的土地,耕地歸農;(8)改善兵士生活,給兵士以土地和工作;(9)取消一切政府軍閥地方的捐稅,實行統一累進稅;(10)聯合世界無產階級與蘇聯。毛澤東同誌在這個時期內,不但在實踐上發展了六大路線的正確方麵,並正確地解決了許多六大所不曾解決或不曾正確解決的問題,像利用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問題,革命的有秩序的退卻問題,鄉村根據地的重要性問題,民主革命的長期性問題等。而且在理論上更完滿地給了中國革命的方向以馬列主義的科學根據,在他的指導與影響之下,蘇維埃運動已經逐漸發展成為國內政治的重要因素,白區共產黨的組織與工作,也在劉少奇等同誌領導下,有了相當的恢複。
國民黨新軍閥的軍閥大混戰
在中國革命低潮時期中,反動統治階級方麵並不是統一的、鞏固的。蔣介石的新軍閥統治,表麵上那個統一的偽中央政府似乎是強大的,實際上在各個相互矛盾與策動下,卻爆發了連年不斷的軍閥混戰,各派統治階級為爭權奪利而四分五裂。首先是反革命的國民黨本身即分裂為蔣家的南京國民黨、汪家的改組派、還有西山會議派、胡漢民派、廣東派等,在爭國民黨黨統的掩蓋下,1927年10月發生了蔣、李(宗仁)和汪、唐(生智)的戰爭,12月又有粵張(發奎)和桂李(濟深)的戰爭,1928年4—5月間一些軍閥製造南京政府,又聯合起來,組織成蔣閻和張作霖的戰爭。結果日本助張出兵濟南,給蔣以下馬威,造成日寇屠殺濟南人民的“五三”慘案。於是,蔣日妥協,奉張在東北也懸起青天白日旗來,蔣閻馮的聯盟也就此結束了。1928年10月毛澤東同誌在湘贛邊二次代表大會上將當時軍閥戰爭形勢作了如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