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政黨,是科學共產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黨。這個黨的宇宙觀和理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這個黨的最後目的是建立共產主義的社會——廢除私有、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人類最理想的社會。但是中國無產階級與中共在政治舞台上出現的時候,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還沒有完成,而且正是處在民族萬方多難的時候,因此對於這種革命負有獨特重大的政治責任。中共第二次大會時,根據自己科學共產主義的理論,就規定了上述關於新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徹底的政治綱領,作為自己鬥爭的最低綱領,這一綱領到後來抗戰毛澤東同誌《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與1947年的《目前形勢與我們的任務》的發表,已有了最科學最完善的發展。中共的最高綱領,則為關於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革命的綱領。
二次大會以後,黨在工人中的工作更加開展起來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已有幾十個職工會,會員人數約在15萬以上。在青年群眾中的工作也加強起來了。1922年5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前名)在廣州舉行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時全國團員已有4000人。二次大會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定期出版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就是在二次大會後出版的。
中共三次大會與毛澤東同誌堅持正確的國共合作政策1923年(民國十二年)6月,中共於廣州舉行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到會代表20人,代表黨員300人左右。經考證,此次大會到會代表30多人,代表黨員420人。
——編者注
這次大會代表中有陳獨秀、張國燾、毛澤東、瞿秋白、譚平山、張太雷、蔡和森等人出席,大會討論中心為國共合作問題,大會並正式確定了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的政策。
關於國共合作問題,當時共產國際執委有一特別決議(1923年1月12日),指出:“隻要國民黨客觀上進行著正確的政策,中國共產黨就應在民族革命戰線上一切運動中幫助國民黨,但中國共產黨無論如何不應與國民黨合並,無論如何不應在這些運動中,隱藏自己特殊的旗幟。”
可是大會在討論中,卻發生了很大的爭論。
一個極端的代表者是陳獨秀,他認為中共的一切工作應該歸國民黨,一切工作應該集中到國民黨,這種觀點實際上是要使共產黨和國民黨合並起來,取消共產黨。這種錯誤觀點曾部分的摻雜到大會宣言中去。
另一極端以張國燾為代表,他反對國共合作,認為合作即會“混亂無產階級思想”。
當時,毛澤東同誌和瞿秋白同誌等在一起,堅決和“左”傾、右傾觀點作鬥爭,使大會正式通過了國共合作的正確的決議,接受了國際指示的精神。
在這次大會上,毛澤東、瞿秋白等同誌均被選為中央委員。
三次大會以後,毛澤東同誌被調到中央工作。從這時起,在國內開始建立了一個人民的反帝國主義、反封建軍閥的統一戰線。
毛澤東同誌在這個時期,站在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做著民族革命統一戰線的工作,從幫助國民黨建黨,一直到做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
第三節 共產黨幫助孫中山建黨與中國國民黨的改組
中國國民黨的曆史發展中國國民黨的前身在辛亥前是同盟會。同盟會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中等資產階級)“會黨”——中國“下等”社會(包括工人與農民)的原始組織,以及反滿的士大夫,這幾部分人的革命的聯盟。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為主體。
辛亥革命由於沒有將革命進行到底,半途與反動勢力妥協而歸於失敗了——這是孫中山後來自己也認識了的。辛亥革命後,同盟會改為國民黨。當時大部分上層黨人開始妥協腐化,黨內加入了許多反動派——封建政客集團、買辦勢力,國民黨已實際上完全喪失了革命的性質。
1913年(民國二年)的反袁的所謂“二次革命”也在短期內被袁世凱打敗了,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事實上,在這以前國民黨已分裂為一些小組織,自己已經瓦解了。
1914年(民國三年)孫中山到日本東京組織中華革命黨,企圖恢複民國以前革命黨的麵目,但參加的人數很少,力量薄弱,在人民中無何影響。
1919年(民國八年)五四運動時,孫中山在上海,學生們派代表找孫中山,要他支援五四運動,孫中山因自己沒有力量,表示沒有辦法。五四運動後,他受了五四運動的影響,又受了俄國革命、世界革命的影響,遂將中華革命黨改為“中國國民黨”。其所以稱為“中國國民黨”,是在示別於民元的“國民黨”。當時一些最先進的革命者,曾積極幫助孫中山,林伯渠同誌就在當時做中國國民黨的總務部工作(這是管黨務的部門),醞釀著向革命更生。但中國國民黨力量還是很微弱,除海外(南洋、美國)有些黨部,能夠在經濟上支援孫中山以外,在國內各地並無基礎。孫中山為此雖十分焦急,但一直沒有什麼辦法。
共產黨幫助孫中山建黨
恰好,1920年7—8月共產國際開第二次大會,規定共產國際應當與今日政治上和經濟上被壓迫各國參加推翻帝國主義事業的革命勢力取得密切的聯絡(共產國際第二次大會決議案)。列寧在大會上代表“民族與殖民地問題委員會”作了報告,熱烈地主張援助各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革命運動。
1921年初,上述委員會的秘書馬林來到中國馬林來華時的身份是共產國際代表。
——編者注
8—9月間會見了孫中山。孫馬談中國情況、談十月革命。馬林向孫中山提出兩點意見:(1)要進行中國革命,就要有好的政黨,這政黨要聯合各個階層,尤其是工農大眾;(2)要有革命武裝的核心(過去孫中山等隻是聯絡軍閥軍隊),要辦軍官學校。孫中山聽了十分高興與讚成。要辦政黨一點尤其與孫中山1914年、1919年以來的意見吻合。自俄國十月革命後,孫中山也知道了,革命非有自己的武裝不可。
但是如何建立起一個像樣的黨來呢?當時國民黨在內地既毫無基礎,也沒有人去做組織工作。於是共產黨著手幫助國民黨在國內各地建立起國民黨的黨部來。各地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組、學會等——後來共產黨正式成立,就由各地共產黨代為在各地組織秘密的國民黨:北方由李大釗同誌負責,湖北由董必武同誌負責,四川由吳玉章同誌負責,湖南由毛澤東同誌、夏曦同誌等負責。湖南的國民黨名義上覃振為支部長,但他不能回湖南,故事實上是林伯渠、毛澤東、夏曦諸同誌在做事。
1922年8月蘇聯派越飛來華,和孫中山再談改組國民黨及建軍等事,並說可得共產國際及蘇聯的幫助。於是有1923年(民國十二年)1月的《孫文、越飛宣言》。
1923年(民國十二年)3月孫中山在廣州成立大元帥府。蘇聯又派鮑羅廷同誌和一些軍事顧問來到廣州。於是孫中山在廣州組織國民黨臨時中央委員會(有當時共產黨員譚平山等參加作中委),聘鮑羅廷同誌為顧問,1923年10月發表改組宣言、黨綱草案,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國民黨改組與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4年(民國十三年)1月20日,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到會代表是:各省由孫中山指定三人,各省自推三人。(從辛亥革命起,到大元帥時代,到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時代,一向就和孫中山在一道的林伯渠同誌,及毛澤東同誌都是湖南的代表。對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盡過了不少的力量。)
這次大會正式通過了允許共產黨員、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資格參加國民黨,並通過新政綱、新黨章、改組國民黨的各種具體辦法。大會發表了有曆史意義的宣言。宣言中除分析了中國現狀外,並把舊三民主義重新解釋為革命的三民主義。從此革命的國民黨便以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為其鬥爭的目標,以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為政策。這是作為資產階級與小資產階級的政派的革命代表的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的結果。
大會並選舉中央執行委員24人,其中有李大釗同誌等共產黨員3人;候補執委17人,其中有毛澤東、林伯渠、瞿秋白同誌等共產黨員4人。組織部長與農民部長亦由共產黨員當選擔任(組織部長譚平山、農民部長林伯渠)。
會後不久(1月27日),孫中山派蔣介石(蔣當時未當選為中委)等七人為籌備委員,籌辦黃埔軍校,聘請蘇聯顧問,模仿蘇聯的軍事製度。共產黨派周恩來同誌去做政治部主任,葉劍英、惲代英、聶榮臻等同誌去做教官,成立了六個軍,蘇聯又援助機關槍、大炮、飛機等許多武器。
由於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使當時改組後的國民黨一度變更過去的性質,形成了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的民族統一戰線。但是原來國民黨這個組織,上麵說過是包含有很多反動派在裏麵的,在改組時,這類反動派——買辦勢力、封建勢力,有的公開反對或公開脫黨了。一次大會上,就有馮自由等反對聯共,會後又繼續其破壞活動,被孫中山提交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將馮開除出黨。在國共合作的問題上,孫中山能夠衝開了帝國主義和反動派的阻撓和毀謗,這正是他所以偉大不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