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第一次國共合作(1 / 3)

第一節 帝國主義操縱下的軍閥混戰美日聯合侵華與華盛頓會議的召開

美帝國主義在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中,賣軍火、貸款、大發戰爭財,逐漸成為統治世界經濟政治的霸主,對於太平洋上的霸權,是勢在必爭。日本帝國主義也利用歐戰機會,在中國獲得許多大的權益,美日兩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地位,就逐漸代替了以前英、法、德、俄、日、美六個帝國主義“均勢”的地位。美日兩帝國主義,一方麵競相掠奪中國,互相矛盾,一方麵又狼狽為奸,互相勾結聯合侵華。

1917年11月7日,美國國務卿蘭辛和日本派到美國去的石井發表共同宣言,並由美國通知中國政府,承認日本在華特權,工商業機會均等。到了1918年,美國在巴黎和會上不履行諾言,支援日本強占山東。這是美帝國主義與日本狼狽為奸殖民地化中國的進一步的表現。

1921年美帝國主義發起在華盛頓召開太平洋會議。這個會議是當時各帝國主義尤其是美、日兩帝國主義,為解決戰後太平洋上的霸權問題,特別是爭奪中國問題的爭執而召開的。由於大戰中與大戰後,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在遠東勢力的膨脹,威脅了美、英在中國與遠東的利益;尤其是漸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的美帝國主義,不肯坐視。為了取得各帝國主義侵略中國與遠東中的新協調,解決美、日等列強爭霸中國的矛盾,結果這個會議拆散了英、日同盟,規定了英美日在太平洋上軍艦的噸數,給了日本帝國主義者以某種限製。對於中國,則在1922年2月簽訂了美、比、英、中、法、意、日、荷、葡的“九國公約”,在名義上“尊重中國主權完整”,而實際上則是美國作領袖來與英、日共同侵略中國,合法地殖民地化中國。

自華盛頓會議後,帝國主義間的衝突,有了新的協調,表麵上似乎暫趨緩和,實則各國的鬥爭反日益尖銳化了。不過此後的鬥爭,采取了間接方式,各在中國扶植和利用一部分軍閥為其爪牙爭奪地盤,以實現其掠奪的企圖。

袁世凱在世時,袁世凱是各帝國主義在華的總工具。袁世凱死後,各個帝國主義各自尋找其得力的工具。本來,在袁世凱這個北洋軍閥係統下原有皖係與直係兩派的矛盾。袁世凱死後,這兩派的鬥爭,背後實是日本帝國主義與英美帝國主義在華的鬥爭。華盛頓會議後,各個帝國主義在華爭奪權利的鬥爭,就反映為代表各派大地主大買辦的各派軍閥的頻繁不絕的內戰。

直皖戰爭

上麵說過,自1916年(民國五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就分裂為直、皖二係,直係以馮國璋為首(馮死後,曹錕、吳佩孚繼之),依靠英美帝國主義的勢力。皖係以段祺瑞為首,投靠在日本帝國主義的膝下。此外還有在東北的奉係軍閥張作霖亦與日本有勾結。

從1918年8月起,徐世昌任大總統,段祺瑞任內閣總理,政權操在皖係手裏。1919年(民國八年)五四運動起,直係軍閥吳佩孚(師長)等,以曹錕(直隸督軍)為首領,利用了當時人民反日反段的情緒和助力,並聯合了奉派,於1920年(民國九年)7月間,在河北的楊村、涿州與皖係發生戰爭,一舉打敗了皖係,日本在華勢力暫時受了打擊。從這個時候起直係便代替了皖係,在北京中央政府取得了權力。曹錕、吳佩孚又師承了袁世凱和段祺瑞,挾“中央”以令“諸侯”,堅持貫徹專製統一的政策。

直奉戰爭

直係軍閥自打敗皖係後,占有華北與長江流域地盤,使英美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大張。日本帝國主義自扶植皖係失敗後,便努力扶助奉係。奉係自在直皖戰爭中入關後,勢力達到北寧路沿線與內蒙各地,直奉兩係矛盾日益尖銳化起來。這時候,孫中山在廣東依靠舊國會的一些議員組織了“非常國會”,選舉了他當非常大總統(1921年5月5日),進行和東北張作霖聯合的政策,以反對曹吳。1922年(民國十一年)4—5月間,直奉兩軍戰於長辛店、馬廠等處,結果奉係失敗退出關外。

廣州軍政府的分裂與陳炯明的叛變

北方軍閥混戰的時候,南方一部分軍閥與北方軍閥互有勾結,南方政局亦不時變化。1920年(民國九年)北方皖係當權時,桂係軍閥陸榮廷等即在皖係的策動下,主張南北議和,孫中山被迫辭職,離開廣州。後來,孫中山利用粵軍陳炯明擊敗桂係,發生了粵桂戰爭。孫中山又由上海返廣州,被舉為非常大總統(1921年),很受廣州市民的擁護,並準備北伐。直奉戰爭直係勝利後,曹錕、吳佩孚想壟斷全國權力,與英帝國主義合謀,收買陳炯明叛變,用炮轟擊總統府(1922年),孫中山蒙難,被迫逃往上海,並發表宣言,提出“兵工計劃”,向曹吳陳述自己的救國主張,但全被曹吳拒絕了,這使他減輕了對軍閥的幻想,堅定了繼續革命的決心。其後,陳炯明為滇桂聯軍所敗。1923年(民國十二年)春間,孫中山再到廣州,被舉為大元帥,這是造成後來革命根據地的開端。

曹錕賄選

直係兩次勝利後,統一了黃河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土地,便進一步誘發了曹吳壟斷全國權力當大總統的欲望。於是,吳佩孚先逼徐世昌下野,利用黎元洪作為過渡的總統。曹錕、吳佩孚到處高壓民眾,而以1923年(民國十二年)2月7日慘殺京漢鐵路大罷工的工人,為曆史上最大的罪行。1923年(民國十二年)6月間,直係軍閥進行了“逼宮”,驅逐黎元洪。10月5日,590個國會議員們每人得了5000元的銀元支票,於是這個袁世凱的舊部下曹錕“獲選”了大總統。“豬仔國會”、“豬仔議員”——這種稱呼,就此變成了全國所咒罵的通俗的稱呼。這是舊民主主義的國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完全的、最後的無恥破產。

軍閥混戰下農民生活的痛苦,人民革命要求的增長

在這樣帝國主義新侵略與軍閥混戰下,農民的生活十分痛苦,各種苛捐雜稅層出不窮,兵差、拉夫、人為的天災、地租和高利貸的加重,使農民運動用各種形式勃興起來。南方已開始了農民協會的組織(如廣東東江),北方農民原始的自衛鬥爭(如紅槍會)也更進一步地發展了。工人的被剝削是加緊了,同時,工人階級的覺悟和團結力也加強了。中小資產階級因工業的發展受到挫折,對於廢除不平等條約和反對軍閥內戰,也有了新的覺悟。總之,各革命階級的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要求是更加增長了。

第二節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與對國共合作的促進中共二次大會與反帝反封建政綱的提出

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召集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於杭州西湖經考證,二大的召開地點應為上海。

——編者注

……到會代表共20人,代表黨員百人左右,討論的中心問題為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與黨的策略路線。

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在這個宣言中,總結了百年來人民鬥爭的經驗,在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口號,宣言中說:“真正的統一民族主義國家和國內的和平,非打倒軍閥和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是永遠建設不成功。”

又規定了民族民主統一戰線和民眾運動的政策,提出:“隻有無產階級的革命勢力和民主主義的革命勢力合同動作,才能使真正民主主義革命格外迅速成功。”

更在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中國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無產階級是革命的領導力量,又規定了反帝反封建的具體政綱:“(一)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二)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三)統一中國本部(東三省在內)為真正民主共和國;(四)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實行自治,成為民主自治邦;(五)用自由聯邦製,統一中國內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華聯邦共和國;(六)工人和農民,無論男女,在各級議會、市議會有無限製的選舉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罷工絕對自由;(七)製定關於工人和農人以及婦女的法律:1.改良工人待遇:(甲)廢除包工製,(乙)八小時工作製,(丙)工廠設立工人醫院及其他衛生設備,(丁)工廠保險,(戊)保護女工和童工,(己)保護失業工人等;2.廢除丁漕等重稅,規定全國——城市及鄉村——土地稅則;3.廢除厘金及一切額外稅則,規定累進率所得稅;4.規定限製田租率的法律;5.廢除一切束縛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權利;6.改良教育製度,實行教育普及。”這次大會還通過了參加共產國際的決議。

8月,中共又發表《第一次對於時局的主張》,更具體地提出了統一戰線的辦法,中國共產黨的方法是要邀請國民黨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會主義各團體開一個聯席會議,在上列的原則基礎中,共同建立一個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向封建式的軍閥繼續戰爭;因為這種聯合戰爭,是解放我們中國人受列強和軍閥兩重壓迫的戰爭……這就使全國人民獲得了明確的政治方向和奮鬥的新步驟,以發動廣大的新形式的群眾運動。這極大地鼓舞了孫中山的革命熱忱,而且這種政綱和政策為孫中山所代表的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政派所同意。

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革命先烈,為了民族生存,拋頭顱、灑熱血,這是很可敬仰的,但他們都沒有明確地認識到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是損害中國人民的兩大敵人。例如作為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政治代表的革命民主派孫中山,總幻想帝國主義來幫助中國革命;辛亥革命更因和封建軍閥袁世凱妥協,把革命斷送了。但從中共產生,提出上述明確的民主革命政綱後使中國革命麵目煥然一新,孫中山才在許多失敗、挫折以及妥協的錯誤的長期經驗過程中,從此找到革命新道路,推動他後來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因而改組了國民黨,形成了第一次的國共合作,孫中山並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從舊民主主義走到新民主主義。國共統一戰線的形成,就促進了中國的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