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3 / 3)

但是,當時與其後一個相當長時間內,許多新文化的作品,在內容與形式上還局限於以革命的知識分子為對象,還有很濃厚的“洋八股”、“學生腔”,與人民大眾特別是與占全國人口80%的農民還保持著距離,這是運動的弱點。(這個弱點到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毛澤東同誌提出“為工農兵服務”後,已徹底糾正了。)

文化統一戰線的分化

五四運動,在其開始,是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革命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與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是當時的右翼)三部分人統一戰線的革命運動。到6月底,拒絕簽字的電訊傳到國內後,政治鬥爭開始停滯,文化統一戰線也開始分化。

一部分以李大釗、毛澤東、瞿秋白、惲代英諸同誌為中堅代表,還有陳獨秀和魯迅等,由激進的革命民主主義和初步的共產主義思想,發展到完全的無產階級共產主義思想的宣傳,使新文化運動向更新的階段推進。

一部分以胡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提出“多討論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來反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在哲學上主張美國杜威的實驗主義,在政治上鼓吹妥協的改良主義——所謂“好人政府”……於是這些“當時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中間的大部分就和敵人妥協,站在反動方麵了”(《新民主主義論》)。

這也就是毛澤東同誌所說的:“五四運動的發展,分成了兩個潮流。一部分人繼承了五四運動的科學和民主的精神,並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加以改造,這就是共產黨人和若幹黨外馬克思主義者所做的工作。另一部分人則走到資產階級的道路上去,是形式主義向右的發展。”(《反對黨八股》)

第五節 毛澤東同誌的初期革命活動、從辦《湘江評論》到做工人運動——五四時期的最正確方向毛澤東同誌的青年時代

毛澤東同誌——中國人民偉大的導師和領袖,在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生於湖南省湘潭縣韶山衝。家務農,很小就開始勞動。17歲,去長沙入中學。18歲,值辛亥革命,因決心親自參加革命,即入伍當兵(新軍)。

辛亥革命流產,南北“統一”,毛澤東同誌當兵半年後退伍。後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1917年,他發起組織新民學會,這是一個以研究學術和改造社會為目標的青年團體,後來起著秘密的初期黨組織的作用,許多它的會員後來成為中國共產主義的中堅分子與優秀幹部。

從辦《湘江評論》到做工人運動

五四運動起,毛澤東同誌在長沙組織湖南的學生和進步知識者,主編《湘江評論》,宣傳反帝、反封建、反軍閥,提倡民主與新文化。這個刊物影響及於南中國各省。

為了組織反軍閥的實際鬥爭,他曾又到北京、上海。第二次到北京時,毛澤東同誌讀了許多關於蘇俄的書報,讀了《共產黨宣言》、《階級鬥爭》、《社會主義史》等書,建立了對於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認為是救國救民的唯一法寶,於是毫不猶豫、大踏步地走上了共產主義的大道。

1920年回長沙,作第一師範附屬小學主事,任第一師範某班國文教員,同時組織了文化書社、青年圖書館,辦船山學社、自修大學、湘江中學,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並實際地開始從事於工人運動。工人運動——這是創立黨的階級基礎,是黨進行反帝反封建統一戰線應首先準備的自己力量的基礎,是後來的轟轟烈烈的中國大革命運動的第一個階段的中心工作。從新文化運動到工人運動,毛澤東同誌都是站在運動的最前麵!

從辦《湘江評論》——新文化運動,走向和工人運動相結合,這是五四時期中最正確的方向。這個方向的代表,就是毛澤東同誌。

第六節 五四運動的曆史意義五四運動開辟了中國民主運動的新的一章

1919年(民國八年)的五四運動,是一個政治運動,又是一個文化運動。中國工人階級在曆史上第一次自覺地參加了這一個運動的領導,使得這次運動成為與以往許多次的民主運動大不相同的一次,開辟了中國民主運動的新的一章。這就是與舊民主主義運動不同的新民主主義運動。

五四運動的曆史意義,毛澤東同誌在他的《新民主主義論》中,已做了天才的科學總結,這裏不再重複。

五四文化運動是誰領導的呢?

五四運動發起了中國的文化革命,打倒了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封建舊文化,創始了新民主主義的新文化。這個任務不是在資產階級領導之下進行的,而是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進行的。當時參加領導五四運動的中國工人階級先驅,其代表人物如李大釗同誌諸人,確信自己的事業是正確的,確信中國人民的解放一定會得到勝利,確信中國人民有力量足以解放自己。他們手無寸鐵,與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鬥爭,表現堅定的勝利信心和崇高無比的氣節。而當年資產階級文化運動的參加者胡適,到後來墮落為美帝國主義與獨裁者蔣介石的臣妾,他們在當時也並不是文化革命的真正領導者,這是很清楚的。

五四運動沒有完成革命任務的原因是沒有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五四愛國運動雖然有這樣史無先例的偉大曆史意義,然而它本身仍是沒有完成應完成的革命任務而失敗了。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當時這個運動沒有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知識分子如果不和工農民眾相結合,則將一事無成。”(《五四運動》)

真正實際地去與工農民眾相結合,點燃起大革命的火把,這便是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五四後所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