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2 / 3)

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改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從中國革命的陣線上說來,是屬於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了,已由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改變成為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了。

中國革命的曆史進程,根據毛澤東同誌的分析,應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民主主義,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這個第一步,可以說,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就開始了的。但是從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與俄國十月革命之後,它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義(即舊民主主義),而是中國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義,而是新民主主義了。

什麼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呢?像毛澤東同誌經常所昭告我們的,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這就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的革命,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在當前曆史階段的總路線和總政策。

這個嶄新的革命,就是以五四時期為開端的。

第三節 五四愛國運動的發生與經過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

1918年(民國七年),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結束,德國帝國主義失敗了。1919年4月,戰勝國方麵的英、美、法、意、日等帝國主義,在法國的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來處理一切善後問題,實際上就是帝國主義的強盜分贓會議。

在大戰中,中國也是參戰國之一,現在既已戰勝了,中國此時有南北兩政府就共同派代表參加和會。中國代表在人民的督促下,向和會提議要求取消列強在華特權的希望條件七條,又提出了取消日寇和袁世凱訂立的《二十一條》的陳述書及請求歸還在大戰時被日本奪去的德國在山東的各種權利。

但英法與日有密約,美國不履行諾言,共同出賣中國,一致袒護日本,參戰的中國在和會上什麼也沒有得到!七條希望條件根本不予討論,取消日本所加諸中國的《二十一條》的請求,也說不在和會討論範圍之內;倒是大戰時日本所趁火打劫奪去的德國在山東所有的各種特權,卻由和平條約一五六、一五七、一五八等三條明文規定,都讓給日本!

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巴黎和會中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中國後,引起廣大人民的憤怒,就掀起了反帝國主義的高潮——五四運動。而李大釗同誌(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就是這一偉大政治運動的領導者。

首先起來反對巴黎和約簽字的,是中國留法學生。接著,5月4日,北京學生5000餘人,在天安門集合,舉行遊行示威,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拒絕和約簽字”、“廢止《二十一條》”、“誓死爭回青島”、“抵製日貨”等口號,示威群眾以懲辦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訂《二十一條》時的外交次長,時任交通總長)、陸宗輿(訂《二十一條》時為駐日使節,時任幣製局總裁)、章宗祥(為經手向日本借款的,時任駐日公使)為目標,火燒曹汝霖住宅,痛打了藏在曹宅的章宗祥。段祺瑞政府派出軍警來彈壓,捕去了大批學生。第二天,全北京的學生實行總罷課,表示反抗。5月6日,“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也成立了,發通電,散傳單,組織講演團。天津、保定、上海、南京、武漢、兩廣、福建、山西、陝西、浙江、江西、湖南、四川、東三省的學生都紛紛起來響應。

中國工人階級參加戰鬥和運動的結果

在6月初以前,參加鬥爭的隻限於青年知識分子,自6月3日以後,運動轉入新的階段。上海及全國各地,商人實行罷市,接著,上海機器、印刷、紡織、火車、電車工人先後罷工(上海一地,舉行政治罷工的工人有六七萬人),同時,京奉路(北寧路)唐山工人3000餘與長辛店的工人也都積極參加了,尤其是滬寧鐵路工人的罷工影響最大。這表示五四運動已成為全國範圍內工商學聯合的革命運動了。

全國反帝群眾運動的高漲,逼使反動統治階級不得不讓步。6月9日應為6月10日。

——編者注

……北京政府下令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個賣國賊的職務,並答應不在巴黎和約上簽字。果然,6月28日在巴黎的中國政府代表在中國人民的輿論壓力下拒絕在和約上簽字。這個消息傳遍了全世界,給世界人士一個大的震動。

第四節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愛國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合流

隨著五四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的發展,作為它的最初表現形式和起了推進作用的新文化運動,即“當時以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為文化革命的兩大旗幟”(《新民主主義論》)的運動,也在全國各地澎湃發展起來。愛國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合流而又互相推進。刊物除《新青年》外,北京有《新潮》、《每周評論》、《新生活》,上海有《星期評論》,湖南有《湘江評論》,成都有《星期日》等;報紙鼓吹新文化的副刊,有北京晨報的《晨報副刊》、上海民國日報的《覺悟》及時事新報的《學燈》等。其他小冊子、叢書等也出版了很多。文學團體也紛紛創立起來,到後來著名的有魯迅、茅盾等的文學研究會,郭沫若、成仿吾等的創造社。當時最有價值的作品,是李大釗的政治學術論文,如《今》、《新的舊的》、《庶民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是魯迅的小說,如《狂人日記》、《孔乙己》等;而毛澤東同誌主編的《湘江評論》則影響及於華南各地。這時,科學的社會主義也更有係統地介紹到中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