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反攻。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3 / 3)

會議著重討論和確定了黨對於奪取全國勝利以及勝利後的一些基本政策。毛澤東在會上作了極其重要的報告,提出了促進革命迅速取得全國勝利的各項方針,指出了在全國勝利的局麵下,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由城市來領導鄉村,黨在城市的工作必須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並將恢複和發展工業生產作為中心任務。報告分析了中國經濟各種成分的狀況和黨所應采取的正確政策,從原則上確定了黨在過渡時期的基本政策。報告指出了在全國勝利後中國還存在著兩種基本矛盾:國內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國外是中國和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因此,工人階級領導的國家政權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須強化。提醒全黨要防止驕傲自滿情緒,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進攻。報告強調:“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毛澤東選集》,1版,第4卷,1328~1329頁。

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根據毛澤東代表中央所作的報告,對於奪取全國勝利的方針和任務,以及全國勝利後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內容,作了原則的規定,為黨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

七屆二中全會還根據毛澤東的提議,作出禁止給黨的領導者祝壽,禁止用黨的領導者的名字作地方、街道、企業的名字等規定,防止領導者個人突出和個人專斷。

第四節 國民黨反動派的“和平”攻勢及其被粉碎。百萬雄師下江南,南京反動政府的覆滅

國民黨反動派的“和平”攻勢及其被粉碎在人民解放軍的沉重打擊下,國民黨反動派在軍事上一敗塗地,麵臨絕境。美蔣反動派看到在軍事鬥爭上已不能阻止人民解放軍在全國的勝利,他們就慌忙地采用政治鬥爭的方法,發動一次“和平”攻勢,以圖挽救反動派的危亡。

1949年1月1日,蔣介石發出了一篇求和的聲明,提出要求保存他的“憲法”、“法統”及反動軍隊等的和平談判條件。顯然這個和平要求是虛偽的。蔣介石的目的,是要國民黨殘餘力量取得喘息時間,準備卷土重來。

毛澤東在為新華社寫的1949年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一文裏,及時揭露了美蔣反動派的新的和平欺騙,號召黨和人民像粉碎敵人的軍事進攻一樣,徹底粉碎敵人的政治陰謀,把偉大的人民革命進行到底。

1月14日,黨中央和毛澤東針對蔣介石的求和聲明,發表了《關於時局的聲明》,指出蔣介石求和的欺騙性、虛偽性。因為“在他的建議中提出了保存偽憲法、偽法統和反動軍隊等項為全國人民所不能同意的條件,以為和平談判的基礎。這是繼續戰爭的條件,不是和平的條件”《毛澤東選集》,1版,第4卷,1279頁。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進行和平談判的八項條件是:“(一)懲辦戰爭罪犯;(二)廢除偽憲法;(三)廢除偽法統;(四)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動軍隊;(五)沒收官僚資本;(六)改革土地製度;(七)廢除賣國條約;(八)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同上書,1280頁。

中國共產黨的聲明揭穿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和談陰謀,獲得了全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的擁護。

國民黨反動派在其陰謀被揭穿以後,又在美帝國主義的導演下,演出了一幕蔣介石假下野的醜劇。1月21日,蔣介石以“因故不能視事”為由,宣告“引退”。由美帝國主義早已內定的國民黨政府“副總統”李宗仁代替蔣介石出來要求“和平”。這同樣不過是一個舊陰謀的新花樣而已。蔣介石在離職之前,退居浙江奉化,曾製定一個征集新兵250萬的計劃,企圖把被殲滅的蔣介石嫡係部隊重新恢複起來。

蔣介石下野後,李宗仁便承認以中國共產黨所提出的八項條件為談判基礎。中國共產黨並沒有拒絕這個談判。這是因為:國民黨反動派手裏還有一部分軍隊,如果真能(部分的也好)接受八項條件,達到國民黨統治區的和平解放,使戰爭時間縮短,減少破壞、減少人民的痛苦,這是有利於人民革命事業的。某些地區的和平解放也是可能的,如北平的解放就是一個範例。如果在談判中,國民黨反動派拒絕實行八項條件,那麼也就正好暴露了他們的“和平”要求的欺騙性。

雙方談判從4月1日開始,在北平舉行。4月15日,中共代表團在盡可能地采納南京政府代表團提出的意見之後,提出了八項條件,雙方代表擬出了一個國內和平協定草案。但是,在預定的4月20日簽字的時候,南京政府最後決定拒絕在這個協定上簽字。於是,他們的和平假麵具,最後就在全國人民麵前被揭穿了。

百萬雄師下江南,南京反動政府的覆滅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幹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毛澤東選集》,1版,第4卷,1340頁。當日淩晨,我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百萬雄師以排山倒海之勢,在西起九江東北的湖口,東至江陰,長達千餘裏的戰線上,猛烈地突破了國民黨精心構築的防線,橫渡長江天險,於4月23日解放了國民黨22年來的反動統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覆滅。繼而追殲逃敵大部25萬餘人,全部控製了浙贛鐵路,完全擊破了殘敵依托浙贛邊山區建立第二道防線的企圖。5月27日,解放了上海,摧毀了100多年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基地。5月15日,第四野戰軍在武漢以東強渡長江,16日、17日兩日相繼解放武漢三鎮。自4月21日我軍渡江至5月27日解放上海的渡江戰役中,先後共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南昌、九江、武漢等120餘座城市,殲敵40餘萬人。與此同時,華北人民解放軍各兵團也在4—5月先後解放了太原、大同、安陽、新鄉等敵人殘餘據點,殲敵16萬餘人,最後解放了華北全境。第一野戰軍於5月20日解放了西安、渭河流域廣大地區,殲敵27萬餘人。

渡江戰役結束後,黨中央指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在1949年下半年,繼續向西北、西南、東南、華南進軍,全部殲滅祖國大陸上的國民黨殘餘軍隊。我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四出追殲殘敵,除用戰鬥的方法消滅頑抗的敵人外,還采用和平的方法解放了綏遠、長沙、昆明、四川西部、新疆等地區。到1950年3月間解放西昌地區,全國大陸除西藏外,完全獲得解放。在整個人民解放戰爭中,共消滅了美帝國主義所武裝的800萬國民黨軍,取得了史無前例的輝煌勝利。

第五節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的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的發表在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之後,國民黨反動政權已基本上被推翻,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時機已經完全成熟了。

1949年6月15日,在中國共產黨發起和領導下,有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民主人士、國內少數民族和海外華僑等代表參加的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正式成立,並於6月15日至19日,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籌備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的工作。

新中國即將誕生,它究竟是一個什麼性質的國家?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係是怎樣的?這個國家對內對外的政策怎樣?這是全國人民迫切關心的重大問題,也是許多人弄不清楚的問題。為了闡述中國共產黨對上述問題的見解,駁斥國內外階級敵人的攻擊,批評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及各種錯誤觀點,統一全黨和全國人民對建立新中國的認識,毛澤東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28周年的時候,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這篇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著作,全麵地總結了中國革命鬥爭的曆史經驗,闡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權性質及其對內對外的基本政策。毛澤東說:“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個專政必須和國際革命力量團結一致。這就是我們的公式,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經驗,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綱領。”《毛澤東選集》,1版,第4卷,1369頁。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這篇文章,成為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基礎及政策基礎。人民民主專政是在我國條件下,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一種形式。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建立,是我國人民革命鬥爭成果的集中表現,它又為我國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道路。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根據毛澤東關於建立人民共和國的基本理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了。同月30日閉幕。

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具有代表全國人民的性質,因此,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

共同綱領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性質為: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

共同綱領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各種經濟成分的性質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是我國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主要物質基礎和整個社會經濟的領導力量。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在國營經濟領導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共同綱領的各項規定,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決議的精神和以恢複與發展生產為中心任務的基本政策。共同綱領的規定,使工人階級在政治上的領導地位和國營經濟在經濟上的領導地位,都得到了法律上的承認。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權形式為民主集中原則的人民代表大會製的政府。民主集中原則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是我們國家的基本製度。它既能最大限度地發揚民主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從事於國家的國防、政治、經濟、文教等各方麵的建設事業,又最便於對反動階級進行專政。

會議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全體一致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選舉周恩來、陳毅、賀龍、林伯渠、葉劍英、何香凝、彭德懷、劉伯承、李立三等56人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並決定以北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正式成立。下午2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宣布就職,並舉行第一次會議,推選林伯渠為秘書長,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毛澤東為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為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羅榮桓為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決定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向各國政府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向各國政府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中央人民政府願與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係。下午3時,首都30萬人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親手升起第一麵五星紅旗,向全中國、全世界莊嚴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的一天終於來到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總結了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的奮鬥成果,特別是中國人民28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奮鬥成果。中國曆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