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反攻。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2 / 3)

毛澤東發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在人民解放軍轉入全麵進攻,並迅速把戰爭推向國民黨統治區的形勢下,為了全麵製定黨的行動綱領,準備奪取全國勝利,中共中央於1947年12月在陝北米脂縣舉行了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了《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報告指出,1947年7月至9月人民解放軍轉入全國規模的進攻,是一個曆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毛澤東選集》,1版,第4卷,1140頁。報告總結了人民解放戰爭各方麵的主要經驗,對於黨在戰爭轉入進攻以後,需要解決的作戰方針、土地改革、整頓黨的組織、經濟政策、革命統一戰線等一係列問題,作了深刻的說明。報告特別著重地闡明了黨在人民民主革命中的三大經濟綱領,即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本歸人民民主的國家所有和保護民族工商業。

黨中央在1947年12月所舉行的這次會議以及毛澤東在會上所作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是黨在新的形勢下為了領導人民爭取全國革命勝利而作的重要準備。毛澤東在報告中闡明的各項工作的基本政策,成為黨和全國人民爭取全國勝利的行動綱領。

黨的各項政策的正確貫徹在人民解放戰爭轉入進攻以後,黨的政策問題,成為決定革命取得全國規模勝利的一個關鍵問題。為了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各項政策,1948年上半年,毛澤東和周恩來、任弼時等共同研究,集中全力進一步解決在新的形勢下關於土地改革、關於工商業、關於統一戰線、關於整黨和新區工作的各項政策和策略問題。毛澤東為黨中央起草了《關於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在不同地區實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關於工商業政策》、《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黨工作》等一係列黨內指示,以及《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對黨在長期革命運動中這些方麵的豐富經驗,進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總結,論述了革命統一戰線中領導者同被領導者的關係即無產階級領導權問題,提出了黨的團結鄉村和城市中的絕大多數人口、恢複和發展工農業生產的方針,糾正了在人民革命浪潮中出現的某些“左”的偏向。毛澤東說明,為了團結城鄉絕大多數人口,在農村中,必須依靠貧農雇農,鞏固地聯合中農、中立富農;分地區、分階段、有準備、有步驟地進行土地改革工作;區別對待大、中、小地主,區別對待地主、富農中的惡霸分子和非惡霸分子,把主要的打擊對象限於政治上站在國民黨方麵堅決反對人民的反革命分子;在城市中,必須區別對待地主富農的封建剝削和地主富農經營的工商業,區別對待官僚資本和非官僚資本,團結一切勞動群眾,爭取知識分子,爭取盡可能多的民族資產階級分子站到人民方麵來。

政策是路線的具體體現。一些同誌在政策上犯錯誤,往往是由於忘記了黨的總路線。因此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闡述了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總路線和總政策,把這個總路線總政策概括為:“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他告誡全黨,千萬不要忘記黨的總路線和總政策。他說:“如果真正忘記了我黨的總路線和總政策,我們就將是一個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在我們執行具體工作路線和具體政策的時候,就會迷失方向,就會左右搖擺,就會貽誤我們的工作。”《毛澤東選集》,1版,第4卷,1211頁。

黨中央和毛澤東的一係列指示武裝了全黨,使黨的各項政策得到了正確的貫徹執行,團結了城鄉絕大多數人口,最大限度地孤立了蔣介石反動派,為革命取得全國規模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黨中央關於加強紀律性和健全黨委製的決定由於革命戰爭的迅速發展,許多解放區已經連成一片,許多城市已經解放或即將解放。在這種情況下,加強黨和革命隊伍的紀律性,消滅無紀律狀態和無政府狀態,是黨的政策能夠正確執行的重要保證,是準備奪取全國規模勝利的又一個關鍵問題。因此,黨和毛澤東指示:“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

由於過去長期遊擊戰爭的特點,各個根據地、遊擊區經常遭受敵人的分割,在各個地區中,有著不同的敵情、地形和政治經濟條件的差異,那時黨曾采取高度發揮地方自治權的方針,這在當時無疑是正確的,是起了積極作用的。但是隨著革命即將在全國取得勝利,我黨將成為領導全國統一的人民民主政權的執政黨,如果不加強黨的紀律,使全黨按照中央的方針和路線高度地統一起來,就不可能把大規模的人民解放戰爭進行到底,不可能奪取全國的勝利,並使革命繼續向前發展。因此,黨中央要求全黨必須“將一切可能和必須集中的權力,集中於中央和中央代表機關”《毛澤東選集》,1版,第4卷,1227頁。規定對中央的政策和策略必須全部遵守,不許擅自修改。如有不適合當地的情況部分,可以和應當提出修改意見,但必須取得中央同意,方能實行修改。同時要求全黨各級領導機關必須改正對上級事前不請示、事後不報告的不良習慣,規定各中央局、分局、各野戰軍首長和軍區首長,必須建立定期的向中央請示報告製度,以便及時反映情況,使中央有可能在事前或事後幫助各地不犯或少犯錯誤。這個製度是黨中央堅持民主集中製、反對無紀律無政府傾向的長期鬥爭在新條件下的一個發展,它對於進一步統一全黨的意誌和行動,正確地貫徹黨的政策起了重大的保證作用。

在黨中央要求加強紀律性的同時,1948年9月,又作出了關於健全黨委製的決定。針對有些黨的領導機關中個人包辦和個人解決重要問題的習氣,要求各級黨委健全黨委製和實行集體領導。決定首先指出黨委製是保證集體領導、防止個人包辦的黨的重要製度。規定了各級黨組織必須實行重大問題經黨委集體討論作出決定的製度。但是,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必須互相結合,二者不可偏廢。軍隊在作戰時和情況需要時,首長有臨機處置之權。這個決定總結了黨內認真實行集體領導的經驗,建立了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相結合的製度,防止了個人突出和無人負責的兩種偏向,從而大大加強了黨的集體領導。

全黨堅決執行了中央關於加強紀律性的指示和健全黨委製的決定,大大地加強了各級黨組織的集中統一領導,提高了廣大黨員的組織觀念和政治積極性,這樣就從組織上保證了黨的路線和政策的正確貫徹。

由於中共中央1947年十二月會議的召開及其以後黨所進行的各項工作,使黨領導人民奪取全國的勝利,在主觀上的準備也成熟了。

第三節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全國解放戰爭在第三個年頭的進展極為迅速。

國民黨統治集團在1948年1月至7月采取的分區防禦的方針,已被人民解放軍粉碎,至1948年8月,反動派不得不改為重點防禦。

國民黨政府決定裁並“綏靖”區,擴編新的所謂“機動兵團”,將每個兵團的兵力配備五六個旅以至十二三個旅,以集中兵力,不被解放軍吃掉。

但是,這時的人民解放軍,已遠非兩年以前的情況所可比擬。人民解放軍不但在數量上已經壯大到280萬人,而且已能熟練掌握炮兵和工兵技術,已從石家莊、運城、洛陽、開封、濰縣與四平諸戰役中鍛煉出了相當完整的城市攻堅戰術和經驗,裝備更為增強,部隊的士氣和政治質量也更加提高。強大的人民解放軍,開始尋求敵人的主力進行大規模的決戰了。

1948年9月16日,華東解放軍發動了濟南戰役。經過八晝夜激烈的連續攻擊,摧毀了國民黨軍隊連年加修的現代化的強固工事,全殲守敵十萬餘人,活捉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並爭取吳化文部兩萬餘人起義。

與濟南戰役同時,東北人民解放軍發動了遼沈戰役。黨中央指示東北人民解放軍一定要把東北的敵人消滅在東北,不許它進關。

遼沈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開始至11月2日結束,共進行了52天。攻勢首先由北寧路榆錦段開始,10月15日攻克錦州,殲敵十萬餘人,俘東北“剿總”副總司令範漢傑。錦州的解放,使人民解放軍控製了東北敵人和關內聯係的咽喉,封閉了東北境內敵人陸上的退路。10月19日,人民解放軍收複長春。國民黨守軍曾澤生部第六十軍兩萬餘人起義;長春最高指揮官、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率殘部放下武器。這時,蔣介石飛到北平,親自指揮沈陽地區的廖耀湘兵團十萬餘人向遼西方向逃跑,結果被解放軍全殲於大虎山、黑山地區,生俘敵兵團司令官廖耀湘。11月2日,沈陽、營口宣告解放。至此,東北之敵全部肅清,東北全境解放。此次戰役,總計消滅敵人47萬餘人。

遼沈戰役後,全國解放戰爭已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即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勝過敵人,而且在數量上也轉為優勢了。這時敵人的總兵力,從其防禦開始時的373萬人,降至290萬人左右;而解放軍則從進攻開始的195萬人,增至300餘萬人。

為了適合解放全中國的戰爭形勢的需要,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8年11月間實行了統一整編,成立西北、中原、華東、東北四個野戰軍,1949年初改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委羅榮桓。野戰軍以下轄兵團、兵團轄軍、軍轄師、師轄團。華北三個兵團直屬解放軍總部。經過整編,使解放軍更加正規化。

繼遼沈戰役之後,人民解放軍緊接著又發動了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

淮海戰役是從1948年11月7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共進行了兩個月零五天。這次戰役是由第二、第三兩大野戰軍聯合發動的。11月,中央軍委決定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敵委員會,鄧小平為書記,統籌與指揮華東、中原兩野戰軍。戰役開始,首先在徐州以東碾莊地區全殲敵第七兵團黃伯韜部等17萬餘人。黃伯韜被擊斃(11月7日至22日)。接著於11月24日至12月15日,又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圍殲了由華中地區開來增援的敵第十二兵團黃維部12萬餘人,兵團司令官黃維被俘。駐徐州的華東敵軍副總司令杜聿明率所部三個兵團,在黃伯韜兵團被殲、黃維兵團被圍攻之際(12月1日),放棄徐州向永城方向西逃,結果被解放軍圍殲於皖東北地區,杜聿明被俘。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以大獲全勝而結束,共殲敵55.5萬餘人。

淮海戰役之後,長江以北之殘敵向江南潰退,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中心——南京、上海已暴露於強大的人民解放軍麵前。

平津戰役是從1948年12月5日開始至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進行56天,是由第四野戰軍進關與華北兩個兵團共同發動的。首先,解放軍在塘沽至張家口的八百裏戰線上,將敵人分割並包圍於天津、北平、張家口等孤立據點。12月22日,新保安一戰,華北守敵傅作義部三十五軍全部被殲。24日,張家口解放,全殲守敵5.4萬餘人。1949年1月14日,人民解放軍在天津守敵警備司令陳長捷拒絕接受和平解放天津的提議後,即向天津發起總攻,僅經過29個小時的戰鬥,即解放天津,俘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全殲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天津解放後,北平國民黨守軍第四、第九兵團,乃在傅作義的率領下,接受和平改編。1月31日,文化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至此,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

在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後,敵人所有精銳部隊喪失殆盡。中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勝利已經為期不遠了。

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在全國取得勝利的時候,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了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出席這次會議的有中央委員34人,候補中央委員1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