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人民解放軍轉入反攻。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和整黨、整軍運動
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反攻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一年的自衛戰爭,殲滅了敵人的大量有生力量,使敵我力量的對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民黨軍隊的總兵力,已由戰爭開始時的430萬人,降為373萬人,正規軍由200萬人降為150萬人,整個戰場上的機動兵力更為減少,而且後方異常空虛。由於師出無名,屢戰屢敗,致使士氣低落,軍心動搖,人民反對,整個國民黨反動陣營都充滿了失敗情緒。相反,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已由120萬發展到195萬,正規軍發展到100萬以上。由於解放區普遍進行了土地改革,發展壯大了民兵,後方已日益鞏固。因此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雖尚少於敵人,但在戰場上的機動兵力卻優於敵人,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人民解放軍連戰連勝,士氣高昂,軍心振奮,人民擁護,整個解放區軍民都充滿了勝利的信心。從整個局勢來看,敵強我弱的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
在這種新的形勢下,黨中央及時地決定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采取外線作戰、向國民黨統治區進攻的方針。這一方針,一方麵能夠徹底粉碎國民黨繼續將戰爭引向解放區、企圖徹底破壞解放區的計劃,使解放區得到鞏固發展,成為支援我軍舉行全國反攻的強大後方;另一方麵,可以從根本上動搖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擴大革命鬥爭的規模和影響,造成革命在全國勝利的基礎。人民解放軍堅決地執行了這一方針,以雷霆萬鈞之勢,向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發動了全國規模的戰略進攻。
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部隊,強渡黃河,挺進魯西南地區,揭開了全國性大進攻的序幕。渡河大軍奮戰1個月,殲敵九個半旅,8月中旬,越過隴海路,長驅南征,27日到達大別山地區,經過3個月的艱苦作戰和地方工作,建立了33個縣的人民政權,開辟了大別山根據地,在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心髒地區——武漢至南京之間,插上了一把利刃。
陳毅、粟裕等領導的華東野戰軍主力部隊,於1947年8月打破了敵人對山東進攻之後,即挺進魯西南,進軍豫皖蘇地區,前後共殲敵10萬餘人,發展了豫皖蘇解放區,孤立了敵人的戰略要點開封、鄭州。
8月23日,陳賡、謝富治等率領的晉冀魯豫解放軍太嶽兵團,由晉南強渡黃河,挺進豫西,先後殲敵4萬餘人,建立了豫陝鄂、陝南等根據地,完全孤立了敵人豫西重鎮洛陽,並威逼潼關。
從此,人民解放軍打到了外線,在黃河以南、長江以北,西起漢水、東迄於海的廣大地區,開辟了縱橫1000多裏的機動作戰的戰場。
蔣軍發動全麵內戰後敵我兵力及解放區人口的統計
(1946年7月—1950年6月)
在外線作戰勝利的同時,我內線解放軍也都先後轉入了反攻。林彪及羅榮桓等率領的東北解放軍,於1947年9月15日至11月3日,發動大規模秋季攻勢,殲滅敵人6.9萬餘人,收複城市15座。聶榮臻等率領的晉察冀野戰軍,於1947年9月初至11月中旬,先後舉行了大清河以北地區、平漢線上清風店地區和解放石家莊等戰役,共殲敵5萬人,使晉察冀和晉冀魯豫解放區連成一片。華東野戰軍的山東兵團在1947年9月至12月間,在許世友、譚震林等指揮下,進行了膠東戰役,殲敵6.3萬多人,收複了10餘座縣城,改變了山東局麵。在蘇北,華東野戰軍一部,在1947年8月至12月間先後進行了鹽城、李堡等戰役,共殲敵4.4萬餘人,收複了蘇北廣大地區。徐向前等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一部,於1947年12月協同西北野戰軍一部攻克運城,殲敵1.3萬餘人,晉西南敵人為我全部肅清,臨汾守敵陷於孤立。彭德懷、賀龍、習仲勳等率領的西北野戰軍,於1947年8月20日殲滅胡宗南整編第三十六師主力之後,在西北戰場上開始了反攻,9月至11月上旬,共殲敵萬餘人,收複了延長等3座縣城。
上述內線和外線攻勢作戰,構成了人民解放軍全麵戰略進攻的總形勢。中國人民革命戰爭長期以來的戰略防禦已告結束。解放戰爭達到一個曆史的轉折點。
在這一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於1947年10月10日發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及時地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莊嚴口號,並且宣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也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八項基本政策,號召全國人民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為徹底埋葬蔣介石的反動統治而奮鬥。這個偉大號召,得到了全國各階層人民的擁護。從此,中國革命就進入了奪取全國勝利的階段。
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正確政治方針和軍事方針的指導下,解放戰爭第二年度得到了極其偉大的勝利。在南線,隨著解放軍在中原地區的勝利,建立了擁有3000萬人口的中原解放區,為解放全中國創立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略基地。在西線,西北解放軍1947年7月收複延長等縣後,接著收複了延安和陝甘寧邊區的絕大部分,並且解放了黃龍山區,與黃河東岸的解放區完全銜接。1948年4—5月,又攻克了寶雞等12座城市,為解放全西北打下了基礎。在東線,華東解放軍繼1947年底收複膠東、蘇北大片失地後,又收複了山東解放區絕大部分失地,使渤海、膠東、魯中南三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並與運河以西的冀魯豫解放區銜接起來。同時在隴海路以南也收複了蘇北的6座縣城,重新建立了江淮解放區,與中原解放區接通。在東北,經過1947年的秋季攻勢、冬季攻勢和熱河方麵作戰以後,使東北和熱河的97%的土地獲得了解放。國民黨軍進一步被分割在長春、錦州、沈陽等幾個孤立地區。在華北,更縮小了敵人占領區,除北平、天津、保定、塘沽一帶敵占區和太原孤城以外,敵留在華北解放區的中心據點已經全部肅清。
自1947年7月到1948年6月,解放軍作戰共分兩個階段,經過內線外線配合,打破了敵人“全麵防禦”計劃之後,敵人采取了分區防禦,人民解放軍則獲得了比以前更大的勝利。一年內,共殲敵153萬餘人,收複和解放城市164座。國民黨軍總數減至365萬,除後方守備兵力外,能集中前線作戰的隻有170萬了。在此期間人民解放軍總數增至280萬。
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的普遍開展革命形勢的猛烈發展,要求進一步深入和普遍地實行土地改革,充分滿足農民土地要求,使解放區農民充分發動起來,積極支援人民解放戰爭。為了進一步推進土地改革運動,總結土地改革的經驗,製定更加切合實際的土地政策,黨在1947年9月,適時地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討論了土地改革問題,製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並決定在土地改革的同時,整頓黨的基層組織。同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建議各解放區政府實行。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性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製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製度”;“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收,連同鄉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鄉村農會接收地主的牲畜、農具、房屋及其他財產,並征收富農上述財產的多餘部分,分給缺乏這些財產的及其他貧民,並分給地主同樣的一份”。這樣,土地法大綱不但繼續貫徹1946年《五四指示》所提出的“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原則,而且改正了《五四指示》中某些對地主照顧過多的不徹底性。黨當時估計到平分土地是徹底消滅封建製度的辦法,而且是適合中國廣大農民群眾要求的辦法。但是,這種辦法的目的隻在於徹底消滅封建剝削,而不能絲毫侵犯勞動人民的利益。所以黨中央在土地法大綱中注明:“在平分土地時應該注意中農的意見,如果中農不同意則應向中農讓步,並容許中農保有比較一般貧農所得土地平均水平為高的土地量。”在以後實際運動的發展中,黨繼續批判了那種絕對平均主義和破壞工商業的農業社會主義思想。
土地法大綱指出了土地改革的方向和辦法,得到了解放區農民的擁護。在土地法大綱公布後,各地區中央局都召開了有關土地改革的擴大幹部會議,批判了各種錯誤思想,大力貫徹黨的土地政策。接著,各地黨的領導機關派遣了大批土改工作隊深入農村,發動貧雇農,依靠他們團結中農,組織農會,在農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形成了一個空前規模的革命高潮。
在土地法大綱頒布後一年內,解放區有一億農民獲得了土地,農村階級關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幾千年的封建剝削製度被推翻了,廣大農民在經濟上、政治上獲得了解放,從而加強了工農聯盟,加強了農村的民主化,鞏固了解放區的人民民主專政,也為整個革命戰爭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下政治基礎。土地改革為提高解放區農業生產打下了基礎。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幫助下,迅速地改變了解放區農村的經濟麵貌。翻身農民生產熱情空前高漲,農業生產發展了,耕地麵積擴大了,畝產量也大大增加了;手工業、副業也有較大的發展。這不僅使農民生活改善了,而且也使革命戰爭獲得了一個可靠的人力物力的源泉。翻身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例如,在解放戰爭期間,華北解放區有近百萬農民參軍;東北解放區農民參軍的達160萬;山東農民從1946年7月至1948年9月組織了民工580餘萬人支援前線;西北地區支援前線民工,從1947年春至1948年底共動員了3500萬個工作日。翻身農民還大大加強了自己的民兵武裝,積極參戰,也鞏固了後方。例如,晉冀魯豫解放區人民武裝在1947年一年中,作戰16800多次,殲敵4.2萬餘人,破路1000多裏。廣大人民群眾對革命戰爭的支援,成為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勝利的可靠保證。
中國共產黨的整黨運動和新式整軍運動從1947年冬開始,密切結合土地改革,全黨開展了一個三查(查階級、查思想、查作風)、三整(整頓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的整黨運動。
這時中國共產黨已有270多萬黨員,已經成為一個空前強大的黨,但在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方麵,還存在著成分不純和作風不純的嚴重現象,使這些組織脫離群眾,使土地改革不能徹底,這就在黨的麵前提出了整頓黨的隊伍的迫切任務。整黨的步驟和方法,就是在黨內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徹底揭發各地組織內的離開黨的路線的錯誤思想和嚴重現象,並邀請黨外群眾參加黨的某些會議,征求群眾對黨組織及各個成員的意見。在處理方法上,對那些混入黨內的階級異己分子和不可救藥的黨內蛻化分子,堅決清除出黨;對那些犯有錯誤但可以教育的黨員,則堅決采取教育的方針。
這次整黨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整頓了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清除了黨內的少數壞分子,解散了一些變質的農村支部,純潔了黨的組織,使黨在組織上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改善了農村黨與群眾的關係,保證了解放區土地改革的順利進行,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基礎。但在整黨和土改運動中,一度提出過“搬石頭”的不恰當口號,把許多農村幹部當做阻礙土改進行的“石頭”來“搬開”,發生了批鬥幹部擴大化的現象;在鬥爭地主、富農時,也一度出現過不區別對象而亂打亂殺的現象。在晉綏區和山東渤海區,此種現象尤為嚴重。1948年春,毛澤東和任弼時代表黨中央在晉綏發表演說,作了糾正。
在進行整黨運動的同時,人民解放軍為了提高全軍指戰員的階級覺悟,開展了大規模的新式整軍運動。新式整軍運動采用了訴苦(訴舊社會和反動派給予勞動人民的苦)和三查(查階級、查工作、查鬥誌)的方法。采用這種方法,大大提高了全軍的階級覺悟,激發了廣大的指揮員和戰鬥員群眾的革命熱情,明確地認識了戰爭的目的,清除了存在於軍隊中的若幹不正確的思想傾向和不良現象,加強了全體指戰員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堅強團結。在這個基礎上,部隊的純潔性提高了,紀律性加強了,群眾性的練兵運動展開了,有領導有秩序的政治、經濟、軍事三方麵的民主精神發揚了;這樣就使部隊萬眾一心,群策群力,不怕犧牲,群威群膽,英勇善戰,天下無敵。
第二節 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發表。黨的各項政策的正確貫徹和加強紀律性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