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人物春秋(4)(1 / 3)

己醜年秋天,太宗將即位,宗室皇親都聚集在一起,討論還沒有作出決定。當時睿宗拖雷是太宗窩闊台的親弟弟,所以耶律楚材對睿宗說:“這是宗廟社稷的大事,應該盡早確定。”睿宗說:“事情尚未完結,另外選個日子怎麼樣?”楚材說:“過了今天就沒有吉日了。”於是確定下來。耶律楚材建立禮儀製度,進而對親王察合台說:“親王雖然是兄長,但地位卻為臣子,按禮節應當跪拜皇帝。您跪拜了,那麼就沒人敢不拜了。”察合台很讚同。等到太宗即位,察合台率領全體皇族成員和大臣們在宮帳下跪拜。禮畢退下,察合台手撫著耶律楚材說:“您真是安邦定國的大臣啊!”蒙古國君臣間有跪拜之禮從這時候開始。當時朝會遲到應處死刑的人很多,楚材上奏道:“陛下剛剛即位,應該赦免他們。”太宗聽從。

中原剛剛平定,老百姓誤犯法律的人很多,而國家法令中沒有赦免的說法。耶律楚材請求對他們寬大處理,眾人都認為不切實際,唯獨楚材嚴肅地向皇帝建議。皇帝發布詔令,凡是庚寅年正月初一以前犯的事情都不予追究。他還擬訂了18項應辦的事情,建議頒行天下。大致是說:“州郡要設置長官以管理百姓,設置萬戶以統率軍隊,使文、武雙方勢均力敵,以防止驕橫的作風。中原地區,是國家財賦的來源,應該保存和照顧這裏的百姓,州縣如果沒有上司的命令,膽敢擅自科征賦稅的要判罪。借貸官府財物做買賣的,也要判罪。蒙古、回鶻、河西等地的人,種地不交稅的處以死刑。負責管理的官員自己盜竊官府財物的也要處死。凡是犯死罪的,要將理由上奏朝廷等待批複,然後行刑。各地上貢和進獻禮物,為害不小,必須嚴禁。”太宗全部同意,隻有禁止貢獻禮物這件事不答應,說:“那些自願貢獻的,應該允許。”楚材說:“腐敗的禍端,必然從這裏開始。”太宗說:“凡是你奏請的事情,我沒有一件不答應,你難道不能順從我一件事嗎?”

太祖在世之時,每年都要在西域用兵,因此中原得不到治理,很多官吏都聚斂財物為自己打算,家中財物多得不得了,而官府卻沒有什麼儲備。近臣別迭等人說:“漢人對國家沒什麼用處,可以把他們的土地全部空出來做牧場。”耶律楚材說:“陛下即將向南征伐,軍需物資要有來源,如果能均衡地確定中原地區的田稅、商稅以及鹽、酒、鐵冶和山林河湖等業的賦稅,每年可以得到50萬兩白銀、8萬匹絹帛和40多萬石粟子,足以供給軍隊需要,怎能說沒什麼用處呢?”太宗說:“你為我試著辦。”於是奏請設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課稅使,凡正、副長宮都任用讀書人,如陳時可、趙昉等都是寬厚長者、天下第一流的人物,屬官都用金朝尚書省六部的原班人員。辛卯年秋天,太宗到雲中,十路都送來儲存糧食的簿冊和黃金、絹帛,陳列在庭院中,太宗笑著對楚材說:“你不曾離開過我的身邊,卻能使國家經費充裕,南方金國還有象你這樣的大臣嗎?”楚材回答說:“在那裏的人都比我賢明能幹,我沒什麼本事,所以才留在燕京,為陛下所用。”

耶律楚材上奏:“凡是地方州郡應該讓行政長官專門管理民事,萬戶統管軍政,凡是地方所掌管的征收賦稅的事務,權貴不能幹預。”又推薦鎮海、粘合二人,與他共同工作,權貴都不服氣。鹹得卜因為過去跟耶律楚材有仇,尤其忌恨他,在宗王麵前誣陷道:“耶律中書令專門任用自己的親信故舊,必定懷有叛逆之心,應該奏請皇帝殺掉他。”宗王派人告訴皇帝,太宗覺察到這是誣陷,就斥責了來人,把他打發回去。接著有人控告鹹得卜有犯法行為,太宗命楚材審理此事,耶律楚材上奏說:“此人驕傲自大,因而容易招來別人的攻擊。現在正要對南方用兵,以後再作處理也不晚。”太宗私下對侍臣說:“楚材不計私仇,真是寬厚長者,你們應當效法他。”宮中顯貴可思不花奏請召募采金銀的役夫以及到西域種田、栽葡萄的人戶,太宗下令在西京宣德遷移一萬多戶來充當。楚材說:“先帝遺詔中說,山後的百姓質樸,和蒙古人沒有區別,遇到危難時可以利用,不應輕易遷移他們。如今即將征討河南,請不要分散山後百姓,以便在這次軍事行動中使用他們。”太宗同意。

壬辰年春天,太宗南下征討,將要渡黃河,詔令逃難的百姓,前來投降的可以免死。有人說:“這些人危急的時候就投降,沒事的時候就逃走,隻對敵人有好處,不能寬大處理。”耶律楚材請求製作幾百麵旗子,發給投降的難民,讓他們返回鄉裏,很多人因此得以保全性命。按照蒙古傳統的製度,凡是攻打城池,敵人用弓箭和石塊襲擊的,就是違抗命令,攻克之後,必定將城中軍民全部殺死。汴梁將要攻下,大將速不台派人來說:“金人抗拒了很長時間,我軍死傷很多,汴梁攻克之日,應該屠城。”耶律楚材急忙進去上奏道:“將士們辛苦了幾十年,想要得到的不過是土地和人民。得到了土地而失去了人民,又有什麼用呢?”太宗猶豫不決,楚材又說:“能工巧匠,富裕人家,都集中在這裏,如果將他們全部殺死,將會一無所獲。”太宗接受了他的意見,下詔隻處罰完顏氏一族,其餘都不追究。當時躲避打仗而住在汴梁的有147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