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終生寫了足有一萬篇文章,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多產的作家。他所作的詩詞、散文,有不少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虞母楊氏以口授的方式教虞集讀古代典籍,在中國教育史上顯得很特殊,留下了一個可貴的教育實例。由此也證明,不論采用什麼樣的教育方式,隻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堅持鍥而不舍,總是能取得成效的。
《元史·虞集傳》
魏敬益還田教子
魏敬益並非是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的生平事跡,史書也記載甚少,隻有《元史》將他收入《孝友傳》,傳中簡略記載道:“魏敬益,字士友,雄州容城(今屬河北省)人。性至孝,居母喪,哀毀骨立……”但是,《孝友傳》中卻詳細記載了他教育子女的一則事跡。他之所以能在史籍中留名,主要也就是因為這一則故事:
魏敬益不僅對母親很孝順,而且十分注意教育自己的兒子。他生性樂善好施,肯幫助別人。如果鄉裏如有男子、女子到了年齡不能娶妻嫁夫,他總是熱心出資,一力讚助他們的嫁娶;逢到災荒之年,他便時常施食救濟老弱病殘,以自己的善良之心救貧苦人於急難之中。
魏敬益家境並非十分富裕之人,他的家中一共隻有16頃田。但就是這16頃田,他也常為此感到不安。一天,他特地將兒子叫來,對他說:“自從我們家買下村上的十頃田地後,環村的鄉親們都難以生活自給了。我深深地同情他們,想把我們買下的這十頃田都還給他們。你守著其餘剩下的田地,也完全夠生活的了。”於是,他將周圍的鄉親叫來,告訴他們說:“我買了你們的田產,使你們貧窮得不能生活,有父母親也不能夠贍養,我實在是太不仁義了!現在我就將這些田地都還給你們!”魏敬益的鄉親們聽了,都深感意外,不敢接受。魏敬益堅持一定要退還,才都接受了。魏敬益怕鄉親們不放心,又特意將此事告訴官府,以表明自己是真心退還田地。
官府對他的這種做法十分讚賞,特意加以褒揚。當時朝廷的宰相聽說此事,也十分感動,讚歎道:“世上竟然有品格如此高尚的人!”
《元史·孝友傳》
母教子順
元代抄思是一員武將,早年跟從元太祖南征北戰打天下,在平定金朝的戰爭中,功勳顯赫。因此,朝廷將117戶百姓賜給他。抄思誌趣高潔,辭而不肯接受。後來,朝廷又改賜給他男女50口、第宅一所,另有黃金、革帶等用品,他也不肯接受。朝廷不許他推辭,他才勉強接受。
抄思有個兒子叫別的因。當別的因在繈褓中時,抄思正領兵平定金朝,別的因由其祖母扶養。不久,抄思便去世了。這時候,別的因的母親張氏便將兒子接回家中撫養。因丈夫早逝,別母張氏便獨自擔負起教育兒子的責任。別母很有識見,待別的因剛懂事,便語重心長地教育兒子說:“人在三種情況下可以成人,一是凡事知道憂懼的人能夠成人,二是懂得廉恥的人可以成人,三是知道生活的艱難困苦的人可以成人。否則的話,就不能算作人,隻能算是禽獸罷了。”(正史載:“張嚐從容訓之曰:‘人有三成人,知恐懼成人,知羞恥成人,知艱難成人,否則禽獸而已。’”)張氏這番話語,真可說是關於人生的金玉良言。別的因恭敬接受母親的教誨,將母親的話牢記心頭。
別的因長大成人後,因受父親庇蔭,元世祖時任壽州、潁州屯田府達魯花赤(即蒙古語“長官”之意,是府、州、縣等的主官),十分關心民生疾苦。壽州、潁州兩地田地多荒蕪,更有老虎出沒食人。別的因接到百姓關於虎患的報告,設計以羊誘虎,將虎引入牢檻中後,用箭射死,為百姓除去大害。後來易地為官,又遇上虎患,別的因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出獵,冒險將老虎射死,絕了虎害。後來,他還曾為百姓除去危害莊稼的野豬。雖然,看起來都是小事,並非轟轟烈烈、建功立業的事業,但由此可見別的因是深知百姓疾苦,一心為百姓除去禍患的。如此看來,他是牢牢記住了其母親“知艱難可以成人”的教誨的。
(《元史·抄思傳》《元史·別的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