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傳世故事(7)(2 / 3)

察必在忽必烈即帝位之事上固然功勞巨大,在平時的政事中,也有不可抹殺的匡扶作用的。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定都北京,察必也隨之遷來北京。有一次,有個官員上奏章,提出割京城以外靠近都城的地方用作牧馬。忽必烈竟同意了這個荒唐建議,那位官員畫好了圖進獻皇帝。察必便來到忽必烈麵前,假裝責備太保劉秉忠,說道:“你是漢人中的聰明者,你說的話皇帝都很願意聽,為什麼你不進諫?如果是剛到這裏定都的時候,將京郊之地劃出來牧馬,那還有可能。到了現在,京郊之地已各有歸屬,分派已定,難道能再將這些地全部奪回來嗎?”忽必烈聞言,默然無語,此事也就作罷了。

忽必烈不愧為一代開國君主,確有他的過人之處。有一次,察必到太府監領了一匹絹帛和一匹做裏子的布料,想做衣服。忽必烈絲毫也不肯馬虎,對察必說道:“這是國家和軍隊所用的東西,不是私人的財物,你怎麼隨隨便便就去支用呢?”察必也十分賢惠,立刻就接受了丈夫的批評。從那時開始,她就率領宮人親自做女工,利用廢舊的麻、布之類,做成衣服穿。見到廢棄無用的皮革之類,又親自帶領宮人縫製成地毯,廢物利用。她長期保持這樣的勤儉作風,使得宮中幾乎沒有丟棄的廢物。蒙古軍帽本來沒有帽簷,這就帶來了一個很大的缺陷,在昂首射箭時,陽光刺目,影響騎射。察必運其巧思,在帽子上加了個帽簷,十分便利於騎射。她又創製了一種前短後長,便於騎馬射箭的馬甲,使兵士們覺得十分便利,一時成為軍服的樣式。從這些事上,可以看出她的聰明過人。

正因察必平時在宮中以身作則,厲行節約,生活十分儉樸,為眾妃等樹立了榜樣,所以一時忽必烈的宮中形成了一種儉樸省約的風氣。元史對察必皇後的評價甚高,稱讚她“性明敏”,在政治上,她“達於事機,國家初政,左右匡正,當時與有力焉”;而在平時生活中,則稱讚她“垂慈範千萬世,唯全美聖而益聖。”貴為皇後,能夠親率宮人從事勞作,這種精神確實是相當了不起的。

《元史·後妃傳》

楊氏口授虞集心學

元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虞集,字伯生,號道園,人稱邵庵先生。祖籍蜀郡仁壽(今屬四川),後來遷居臨安崇仁(今屬江西)。他是宋代丞相虞允文的五世孫,元成宗大德初年(1297年),入京為大都路儒學教授、國學助教。元仁宗時,為集賢修撰,升為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元文宗時,任奎章閣侍讀學士,與中書平章趙世延等編纂《經世大典》,有八百帙之篇幅。晚年以病辭歸。

虞集很有文名,能詩善文,與楊載、範梈、揭傒斯並稱“四大家”,著有《道園學古錄》五十卷和《道園類稿》等。

虞集之所以能夠成為元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與他母親楊氏為他親授書籍是分不開的。虞集自幼聰明過人,3歲就知道讀書。遺憾的是,當時正處在宋元交替、兵荒馬亂之際,全家老少為避戰亂,逃到福建、廣東一帶。當時正處戰爭時期,倉促逃難中,哪裏顧得上帶什麼書籍!所以一旦安居下來,虞集家中竟無書可讀。虧得虞集的母親楊氏曾經熟讀古書,知書識禮,便憑著自己平時讀書的記憶,每天給兒子口授《左傳》《論語》《孟子》以及宋代著名文學大家歐陽修、蘇軾等的名文,教虞集認真讀。虞集聰明刻苦,母親的口授,幾乎就能夠背誦。憑著過人的天賦,在戰亂中,虞集就這樣讀了不少的口授之書。等到戰事稍平,他們回到長沙,虞集正式跟從老師學習時,才能夠得到刊刻的書來讀。而這時候,虞集差不多已將古代的諸經讀了個遍,並且已經通其大義了。虞集母親楊氏的父親精通春秋之學,而其族弟楊棟又明於性理之學,楊氏還未出嫁時,就已經深受其父親和族弟的影響,精通春秋和性理之學,所以,教起兒子虞集及虞集的弟弟虞槃來,自然也就得心應手。因此,虞集及其弟弟均在家中受啟蒙教育,達到很深程度。出外又跟從其父虞汲的好友、著名學者吳澄學習,淵源有自,打下了良好的學問底子,這是虞集後來成為著名學者、文學家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