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傳世故事(6)(1 / 3)

但有一位元朝的漢官,也曾使忽必烈認識到漢人的智慧和才能。他就是張文謙。張文謙是邢州沙河(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南)的人。有人向忽必烈推薦他。忽必烈同他談過話後,對他的才能很滿意,讓他掌王府書記。“王府”就是忽必烈的官府,因為那時他還沒有稱汗。還隻是一位親王。忽必烈對張文謙越來越信任。

當時,蒙古人剛剛滅亡了金國,正在準備向南宋王朝發起進攻。而邢州(在今河北省邢台市附近)正位於南下的要害之處。忽必烈把這裏的兩千戶漢人分給勳臣作為食邑。這些勳臣隻知搜刮食邑農戶,而不管他們死活。有的人無奈,隻好告到忽必烈的王府。忽必烈問張文謙等人如何處理才好。

張文謙說,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邢州的百姓尤其困苦的。可以派人到那裏去治理一下,治理好了,作為其他地方的楷模,學習他們的經驗。這就等於各地都受到大王的恩賜。

忽必烈很讚同,果然選派了三位官吏到邢州去。他們在那裏廢除那些危害百姓的舊習,懲治貪汙和欺壓百姓的官吏。那些已經逃亡在外的人,聽說家鄉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紛紛回到家鄉。不到一個月,這裏的戶口就增加了10倍。

因此,忽必烈看出了漢族官吏的重要性。張文謙是第一個被忽必烈授以官職的漢族知識分子。

張文謙跟隨忽必烈討大理國(都城在今雲南省大理市)。大理國主高祥殺了蒙古人派去的信使,拒絕投降。忽必烈要屠城,就是要殺掉全城百姓,張文謙勸他說:“殺使拒降的是高祥,而不是大理的百姓,請大王原諒了他們吧。”這樣,大理的百姓才免於被屠殺的厄運。

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爭得汗位,張文謙被任為左丞。元代與中國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它以右為貴,所以他的地位要比右丞略低一些。右丞和左丞是右、左丞相的助手,是正二品,在漢人當中,他的地位是相當高的。他幫助忽必烈樹立綱紀,講解利害,以安國便民為務。

平章政事王文統要求加稅以增加國家的收入。張文謙說:百姓很長時間以來就生活在困苦之中,加之天大旱,如果我們不減少稅賦,如何能夠滿足百姓對陛下的期望?

王文統說,陛下剛剛即位,國家的經費隻能依靠賦稅,如果減少賦稅,怎能滿足陛下的需要?

張文謙說,百姓富則君富,等到年景好些的時候,百姓豐足了,再從百姓中索取也不晚嘛。忽必烈同意張文謙的意見,減常稅十分之四,酒稅十分之一。

他還參加了郭守敬修複唐來渠和漢延渠的工作,灌田十多萬頃。至元七年(1270年),張文謙被拜為大司農,根據他的建議設立了勸農司,到各地巡行,鼓勵百姓發展農業生產。他還根據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貫例,建議設立籍田。這是特為皇帝設立的莊田,供皇帝親自耕種。雖然皇帝“親耕”隻是形式,多數皇帝連形式也不要,他畢竟表示了皇帝的重視。他還建議在祭祀活動中,增加祭祀先農和先蠶的活動,用以表示皇帝對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視和誠意。

丞相阿合馬要求把民間的鐵器都收上來,由官家鑄成農具高價賣給農民,還有其他幾項危害百姓的建議,都在張文謙的極力反對之下作罷。

他還是個學問家,對多種方術和數學都有研究。他家藏書幾萬卷。他還善於識別人才和推薦人才,郭守敬就是他推薦給忽必烈的。因此,他的聲望很高。

(《元史·張文謙傳》等)

伯顏殘暴專權

“伯顏”是蒙古語“富有”“富翁”的意思,所以元代蒙古人叫伯顏的比較多,有的是自己取的,有的是皇帝賜的。僅《元史》立傳的就有三個叫伯顏的人(不包括姓伯顏的)。一個是蒙古八鄰部的人,元世祖時代的宰相,是蒙古滅宋的主要將領。另一個姓哈刺魯,是元末的女真人。

這裏說的伯顏,生活的時代在上麵兩個伯顏的中間,姓蔑爾古(dǎi)。他從元成宗鐵木耳時開始作官(那時他隻有15歲),直到順帝時代,曆經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明宗、文宗、寧宗,共九位皇帝。當然,時間並不很長,原因是這些皇帝在位的時間短。中間這七位皇帝,從1308年武宗即位到1333年寧宗死順帝即位,總計才25年。其中7歲時即位的寧宗,隻在位一個月就死了。

伯顏是為蒙古大帝國強大做出過貢獻的。成宗鐵木耳大德三年(1299年),他曾經跟隨鐵木耳遠征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戰功赫赫,所以他的官職提升得很快。到了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他就已經被拜為尚書平章政事。英宗時,他被拜為南台禦史大夫。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英宗在上都被殺,晉王也孫鐵木耳嗣位為帝,史稱泰定帝,伯顏又被泰定帝授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等職,還賜予土地5000頃。他把其中的2000頃作軍用,800頃給宿衛,其餘的2000餘頃自己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