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傳世故事(5)(1 / 3)

屈出律當時因不在大陽汗的營中,故幸免於難。鐵木真為除後患,派軍窮追不舍,一路上擊降東胡、突厥及蒙古在逃諸部殘餘,殺死新乃蠻大汗古出古敦不亦魯、蔑兒乞部長脫黑脫阿等,將屈出律逐出阿爾泰山之西。

鐵木真擊滅蒙古、突厥各部後,統一了大漠,拓地數千裏,乃回到其發祥地——斡難河,於宋寧宗開禧二年、金章宗泰和六年、夏桓宗天慶十二年(1206年)十二月十五日,召開諸部大會,鐵木真被選為大汗,尊號為“成吉思汗”。

《元史·太祖紀》

居庸關之戰

蒙古孛兒隻斤部首領鐵木真統一大漠後,在斡難河畔被蒙古諸部選為大汗,尊號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即位之初,便計劃南下伐金。經過五年的準備,蒙古大軍遂於金大安二年、宋嘉定三年(1210年)南下攻金,連克數城,俘掠甚眾。輝煌的戰果令成吉思汗興奮不已,因此益發輕視金國。

金至寧元年(1213年),成吉思汗親統大軍再次南下,攻取金之宣德府和德興府,直逼金之中都。金主大恐,急忙派完顏綱等率軍迎擊,結果被蒙古軍擊敗,殘兵敗將奔逃至居庸關北口,為蒙古兵追及,盡被殲滅。因此,蒙古兵進趨居庸關。

居庸關分為南北二口,兩口相距40裏,中間為深澗險穀。金延視此關為護佑中都的天然防線,在此置有重兵,據此天險,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金將完顏綱等被蒙古兵殲滅後,守關金將訛魯不花令士兵緊閉關門,並冶鐵灌之。又在關外方圓百餘裏處遍布鐵蒺藜,以阻擋蒙古鐵騎。

鐵木真率軍至居庸關百裏外,戰馬即被鐵蒺藜所阻,無法前進。鐵木真深知居庸關之險,可見今金兵已有防備,硬攻是不行的,隻有設法奇襲之。鐵木真召集部將問襲取居庸關之計,薩巴勒道:“從此而北,黑樹叢中有間道,騎行可一人,臣向嚐過之。若勒兵銜枚以出,終夕可至。”

成吉思汗大喜,乃令部將克特卜齊率一部士兵留在居庸關外佯作攻擊,以牽製、迷惑守關的金兵。他則與驍將哲別、速不台挑選精銳騎兵,在薩巴勒的引導下,悄悄出發,沿桑幹河西行,天黑時,潛入太行山,經過一夜疾行,黎明時分,已至紫荊關。

金廷方喜蒙古軍難逾居庸關,忽得偵報,言蒙古成吉思汗已親率騎兵迂回到居庸關後方,將至紫荊關,乃派奧屯襄率軍前往扼守紫荊險隘。然而為時已晚,金軍趨壘紫荊關時,成吉思汗已率軍過關,抵達五回嶺。

成吉思汗得知金軍來戰,乃派木華黎擊之,雙方戰於五回嶺,金軍大敗。成吉思汗乘勝進擊,順利攻克金之易州、涿州,然後北上,進襲金之中都。進軍時,成吉思汗又派哲別、速不台率一支部隊從小道潛行襲擊居庸關之南口,守關金將措手不及,大敗,哲別、速不台遂占領南口,與還在北口佯攻的克特卜齊遙相呼應,夾攻居庸關北口。訛魯不花不意蒙古兵從背後捅來一刀,自知難敵,遂獻北口投降。

克特卜齊與哲別、速不台會師後,留一部守居庸關,其餘騎兵則與成吉思汗的騎兵一起進圍中都。金廷在此生死存亡係於一線的危急關頭,不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反而又生內亂,金軍右副元帥紇石烈執中廢金帝完顏永濟,另立完顏珣為帝。紇石烈執中又派宦官李思忠殺死完顏永濟,自任太師、尚書令、都元帥。一個月後,金將術虎高琪又發動兵變,殺紇石烈執中。完顏珣在內憂外患接踵而至的情況下,遣使向成吉思汗進獻金廢帝完顏永濟之女岐國公主,以及童男童女五百人,另有金帛、良馬、繡衣無數。成吉思汗乃解圍北還。

(《元史·太祖紀》、《元史·木華黎傳》)

蒙古迂道滅金

寶慶三年(1227年)七月,成吉思汗在征討西夏時得疾,臨去世前,以未能滅金為憾,並對諸子群臣麵授滅金方略,道:“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征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裏赴援,人馬疲敝,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

成吉思汗言罷而卒,享年73。其子窩闊台即位。是時,西夏已亡,因此伐金便成為窩闊台的當務之急。恰如成吉思汗所言,金廷認為蒙古大軍滅西夏後,會從西北南侵,故集精兵20萬布防於潼關一帶。蒙古欲突破金之防線,殊為不易。至蒙古窩闊台汗3年,蒙軍在陝西與金軍作戰,可戰果不大,窩闊台乃召諸王大將商議伐金之策,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請窩闊台屏退眾人,密道:“金主廷汴,二十年矣!所恃者黃河、潼關之險耳。若出鳳翔,道漢中,不一月,可抵唐、鄧。金人失險,首尾不相顧,我取之如探囊底物矣!”

窩闊台

拖雷所言,正是成吉思汗之遺策,窩闊台聞之而喜,因此決定派大軍從三路伐金,一路由斡陳那顏統領,從濟南出發,進擊汴京之東;一路由窩闊台親自統領,先攻河中、孟津,以牽製守衛潼關、黃河天險的金軍;第三路即蒙古的迂道伐金部隊,共3萬精騎,由拖雷統領,南下迂回唐、鄧以攻金之側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