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議已定,伯顏令大將張弘範進攻陽邏堡,夏貴恐陽邏堡有失,又率軍來援,雙方展開激烈的攻守戰。至傍晚,阿術即率軍溯流直上,行40裏,至青山磯。是時風雪大作,黎明時,阿術見南岸多露沙洲,即令將士們載馬而渡,元將史格率部先渡,不意為此處的南宋守將、荊鄂都統程鵬飛發覺,馬上引兵來戰,史格三處負傷,其部下300人戰死。阿術此時率軍趕到,與宋軍在江中大戰,程鵬飛終因寡不敵眾,節節敗退。史格盡管身中流矢,仍奮勇衝殺,元軍遂登沙洲。程鵬飛身負七傷,大敗逃走,元軍獲其戰艦千餘艘,遂搭起浮橋,元鐵騎順利渡江。
阿術遣人向伯顏報捷,伯顏大喜,麾眾急攻陽邏堡。
夏貴得知元兵已在上遊渡江,不久將來夾攻,大驚,無心戀戰,匆忙率300艘戰船先逃,沿江向東,縱火焚燒西南岸民舍,並大掠百姓資財,然後退到廬州。宋軍主將逃走,陽邏堡遂被攻破,王達與守軍8000人及定海水軍統製劉成全部死難。元將請窮追夏貴,伯顏說:“陽邏之捷,我正要派使者去告訴宋人。今夏貴逃走,省得我再派使者了。”因此,伯顏渡江,與阿術會合。
諸將議師之所往,有人建議順流東進,攻取蘄州、黃州,阿術以夏貴東走,長江下流必有戒備,攻之不易,乃建議溯流而上,先克鄂州。伯顏從之,乃乘鄂州宋軍驚慌失措、進退無主之機兵臨城下,朱禩孫聞陽邏堡失守,知大勢已去,連夜逃往江陵。漢陽守將王儀遂開門投降,鄂州已成孤城,程鵬飛亦以城降。
蒙古兵向以行動迅速、能征慣戰聞名,其戰略戰術亦有個突出特點,即善於避實擊虛,善於采取迂回襲擊的戰術,從而使敵人的防線立刻陷於崩潰,或成為無用的擺設。加上蒙古多為鐵騎,行動神速,不憚於長途行軍,故其橫行歐、亞兩大洲,屢屢得勝,無論是漢人、女真人、契丹人,抑或花剌子模人、俄羅斯人、匈牙利人、波蘭人、敘利亞人……皆敗於其鐵蹄之下。觀其攻宋陽邏堡之役,即可管窺其戰略戰術之機動靈活。
(《元史·伯顏傳》、《元史·世祖紀》)
張世傑鐵鏈鎖船遭火攻
1275年,元軍統帥伯顏占領宋之健康,元帝忽必烈以將至夏季,元兵喜寒畏暑,難耐酷熱天氣,故令伯顏收兵,待秋季再謀征討。
此時的南宋朝廷已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賴有江南人民勇於抗擊外侮的民族氣節而苦苦支撐,因此尚有東南殘局,然已朝不保夕。
伯顏主張一鼓作氣,擊滅南宋,不給宋廷以喘息之機。忽必烈道:“將在軍,不從中製,兵法也!”於是同意伯顏的意見,令諸路征南大軍繼續攻宋。
於是伯顏坐鎮健康,分兵略地,一時間,宋之常州、無錫、滁州、平江、東海州、西海州諸城紛紛陷落。宋廷乃令張世傑總都督府諸軍事,統帥江淮一帶諸路兵馬以拒敵。
張世傑走馬上任後,派宋將閻順、李存進軍廣德,謝淇永進軍平江,李山進軍常州,實施反攻,竟一舉收複廣德、常州等地,南宋軍民人心大振。
張世傑
是時,元參知政事阿術正率軍圍攻宋之揚州,張世傑率戰船萬餘艘抵達鎮江,欲援揚州。揚州守將李庭芳、薑才以為裏應外合夾擊元軍的時機已到,遂出城反攻。薑才與副將張林率2萬騎兵乘夜襲元軍大營,元守營柵將領史弼急忙向阿術告急,阿術率軍赴援。淩晨,元宋兩軍隔水列陣,阿術統軍渡水進擊,宋軍之陣甚堅,無懈可擊,阿術隻得引軍而退。
元軍退時,薑才以為有機可乘,乃麾軍追擊,阿術正想與宋軍交戰,遂回軍迎擊,宋軍難敵蒙古兵之凶猛剽悍,大敗而逃,阿術縱兵追殺,宋軍被殺者十之五六,張林被元兵活捉,薑才僅率數千人逃脫。
揚州之敗,令張世傑大為惱怒,即與部將劉師勇、孫虎臣等率萬餘艘戰船停泊於焦山一帶的江麵上,張世傑令十舟為一方陣,皆在江中拋錨下碇,船與船之間用鐵鎖相連,“示以必死”,欲與元軍決一死戰。
阿術則不慌不忙,戰前先登石公山觀敵瞭陣,見宋軍“舳艫相接,旌旗蔽江”,道:“可燒而走也。”阿術馬上挑選善射之健卒1000人,載以巨舟,分別從宋軍的兩翼射擊,阿術則率大軍居中進攻,待靠近宋軍之船,阿術下令以火箭射之,宋軍船上的帆檣布篷馬上著火,霎時烈火熊熊,煙焰蔽江,船上的宋軍欲戰不得,欲走不能,隻好逃入江中,淹死者不計其數。
張世傑適在後軍,前麵的船隻著火,宋軍大亂,張世傑難以指揮,便棄軍先逃。元軍大獲全勝,繳得尚未被燒的宋軍船隻七百餘艘。
阿術獲得此勝,對元軍滅宋全局的作用至關重大。阿術在揚州牽製住張世傑,使伯顏從容不迫地率軍攻占宋都臨安,所以《元史》雲:“伯顏所以兵不血刃而平宋者,阿術控製之力為多。”
忽必烈於是年夏末拜伯顏為右丞相,伯顏認為阿術之功勞比自己大,遂自請居阿術之後,忽必烈乃拜阿術為左丞相。張世傑與文天祥齊名,他們堅持抗擊元軍,雖屢敗而屢戰,直至捐軀,忠勇可嘉。可歎的是,他們忠義有餘,能力不足,不用說使宋朝再次“中興”,即使像鄭成功那樣占據一個海島與外族政權抗衡,亦是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