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南宋之殘餘勢力蕩然無存,忽必烈統一了中國。崖山之戰,十餘萬宋軍被殲,張世傑負有主要責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剛愎自用,不接受焦山之敗的教訓,竟又將千餘艘大船連到一起,固定在海中,進不能進,退無法退,作繭自縛,坐以待斃,真是愚不可及!
在國家危亡關頭,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諸人所擁立的趙昰、趙昺,竟皆是四六不分的頑童。此時既便有胸懷大略的人物繼位,恐也難以挽救南宋之危局,何況是八九歲的孩子呢?觀陸秀夫、張世傑等人之所為,真乃視國事如兒戲,其缺乏才智、不識時務,亦可概見。如此看來。張世傑將南宋殘存的兵力輸個精光,勢在必然,並無足怪。
(《元史·張弘範傳》《宋史·張世傑傳》)
鐵木真統一大漠
乃蠻部是南宋時期我國西北部突厥民族的一個勢力最強大的部落,部長亦難赤必勒格死後,其次子台不花即汗位,金朝廷冊封之為“大王”,突厥語譯為“大陽”,台不花因號“大陽汗”。
鐵木真滅突厥克烈部後,勢力大增,大陽汗頓感“唇亡齒寒”。因此,在其妻古兒別速、其子屈出律的鼓動下,大陽汗以為王罕報仇為名,召集所有突厥部落,東進討伐鐵木真。但隻有貝加爾湖西部的四部蔑兒乞人前來加盟,其餘各小部落皆以道遠為辭推脫觀望。
大陽汗自以其部人多勢眾,乃於1204年盡起乃蠻部眾,浩浩蕩蕩,越過杭愛山,暫在山下紮營休整。這時,乃蠻哨兵擒獲了一個騎著瘦白馬的蒙古兵,乃蠻部眾大喜,紛紛傳言:“達達(指蒙古人)的馬瘦,無力作戰。”不久,又有哨兵來報,聲稱蒙古兵漫山遍野。大陽汗不信,複派人東進偵察。偵察之人回來對大陽汗說:“隻道達達們兵少,如何白天到處是牧馬人?夜裏燒的火如星般多,塞滿了撒裏阿客額兒地麵。”大陽汗道:“達達們的軍馬如此之多,想是每日增添了。”
其實,鐵木真的士兵並不多,僅是大陽汗之軍的五分之一。鐵木真聞大陽汗興兵來伐,亦於宋寧宗嘉泰四年、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四月率軍西征,至撒裏阿客額兒,蒙古大將朵歹扯兒必向鐵木真獻策道:“敵據山為守多日,咱人少遠來,隻可於此牧馬,多設疑兵,將返撒裏阿客額兒地麵布滿,夜令每人各燒火五處,使敵居高瞰望,知我極為強大,彼人雖多,其主軟弱,不曾外出過,必是驚疑而不敢作為。如此則我馬已飽,然後追襲哨望的,直搗其大營,擊其不整,必然可勝!”
因此,鐵木真依計而行,令士兵們每人點火五處,又派一部士兵在撒裏阿客額兒草原上“牧馬”,以顯示自己兵多勢大。這一切,果然令大陽汗信以為真。他打算拔營後撤,誘蒙古軍深入,然後尋找戰機擊之。然而,大陽汗之子屈出律堅決反對,並嘲罵大陽汗像“婦人”一樣。大陽汗惱怒之下,決定與蒙古軍決一死戰,遂率大軍東進,抵達納忽山崖之間的察乞兒馬兀特一帶,在峽穀中紮營結寨。
鐵木真的疑兵之計沒有嚇住大陽汗,於是多派士兵潛至大陽汗營中揚言鐵木真怎樣英武,鐵木真之將怎樣勇猛,蒙古士兵怎樣剽悍……。被鐵木真擊敗、先投靠王罕後投靠大陽汗的蒙古劄隻剌部首領劄木合為了使大陽汗不要輕視鐵木真,也添油加醋地向大陽汗宣揚鐵木真的厲害,不想矯枉過正,竟說得大陽汗心魂驚顫,無心與鐵木真爭鋒了。
大陽汗不敢進攻,亦不撤退,就在察乞兒馬兀特峽穀中屯駐了兩個多月。這兩個多月的時間裏,乃蠻部眾銳氣盡失,皆對鐵木真心生畏意,況且這種恐懼心理越來越強,人心離散,各圖自保。
鐵木真知乃蠻軍既疲且弊,發動攻擊的時機已經成熟,乃選定一個突破點,率蒙古中軍一部向乃蠻軍發起突然襲擊。時乃蠻軍各部皆分守一地,隻求自保。蒙古軍選其一點,單刀直入,該處乃蠻守軍猝不及防,馬上潰逃,周圍乃蠻各部尚未明白過來,蒙古軍已從此突破點直搗乃蠻軍的後方,閃電般地將大陽汗的大營包圍起來。
分守前線各地的乃蠻守軍方想回軍援救大陽汗的指揮部,蒙占中軍主將拙赤合撒兒馬上率軍擊之,乃蠻各部因沒有統一的指揮,猶豫不定間,竟被蒙古軍各個擊破。
大陽汗的大營設在峽穀之中,兩旁皆是峭壁。鐵木真包圍大陽汗之營地後,馬上遣將扼守峽穀之口。敗逃而來的乃蠻兵至此又遭到截擊,不得進入峽穀,隻好從兩側翻山越嶺而進。
大陽汗此時已束手無策,魂飛魄散,在部將的護衛下乘夜突圍,激戰中,大陽汗中箭,奄奄一息。其將奮勇衝殺,全部戰死,無一投降。而翻山越嶺來援的乃蠻兵是時尚未到達此地。
蒙古軍俘獲大陽汗及其妻古兒別速。鐵木真見古兒別速年紀尚輕,風韻迷人,乃納之為妃。大陽汗時尚未死,眼看著自己的妻子被敵人奪去,憤恚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