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傳世故事(4)(2 / 3)

昔時曹操攻吳,也是舳艫蔽江,千艘戰船用鐵鎖相連,結果遭火攻而大敗。張世傑是行伍出身,不學無術,昧於此理,竟蹈曹操之覆轍,將南宋的老本消耗殆盡,實屬不該!

(《元史·阿術傳》《宋史·張世傑傳》)

崖山之戰

1276年,元軍統帥伯顏兵不血刃,占領南宋都城臨安,宋太皇太後謝氏攜年僅6歲的趙投降,宋臣陸秀夫、陳宜中等遂擁立年僅九歲的吉王趙昰為帝,不久,趙昰病死逃亡途中,陸秀夫、張世傑等又立年僅八歲的衛王趙昺為帝,繼續在東南沿海一帶抗擊元朝軍隊。

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張弘範為都元帥,率軍追擊南宋殘餘勢力。張弘範遂在揚州點將,統領2萬水陸大軍,陸軍走陸地,水師行海上,分道南下。進軍途中,張弘範在五坡嶺擊敗宋軍一部,擒獲宋宰相文天祥,然後繼續進軍,搜索宋帝之所在。第二年正月,張弘範乘舟自潮陽入海,行至甲子門,俘獲宋軍偵察兵,經審訊,宋卒招供:宋帝及其諸臣皆在崖山。

因此,張弘範麾水陸兩軍急趨崖山。崖山位於珠江入海口處,口名“崖門”。時宋越國公、少傅、樞密副使張世傑統軍駐紮於此,宋帝趙昺及丞相陸秀夫等皆在軍中。急聞元軍來攻,有人建議張世傑據海口以戰,倘若戰敗,還可向西撤退。而張世傑執意不聽。他擔心大軍若久在海中,士卒必將離心,“動則必散”,乃道:“頻年航海,何時已乎?今須與決勝負!”

張弘範

張世傑尚有戰艦千餘艘,他既決定與元軍決戰,遂為破釜沉舟之計,焚燒暫時搭起的朝堂、草市,將大船彙集起來,擺成一字長蛇陣,“碇海中,中艫外舳,貫以大索,四周起樓柵如城堞,奉宋主居其間為死計,人皆危之。”

張弘範偵知張世傑的部署後,率舟師由崖山之東而南駛入大洋,轉到宋軍之南,逼進張世傑的船陣,並派奇兵阻斷宋軍上岸汲水之路。

宋軍千餘艘大船連到了一起,進不能進,退不能退,無淡水可飲,無幹柴可燒,士兵們吃了十幾天幹糧,渴了便飲海水,海水又鹹又澀,“飲即嘔泄,兵大困”。

張世傑將大舟綁在一起,欲收“置之死地而後生”之效,不料,此舉並未使宋軍生必死之心,反而生畏懼之心。自元軍截斷上岸汲水取柴之路後,宋軍人心惶惶,皆無鬥誌。

張弘範見戰機已到,即令士兵在船上裝滿茅草,澆上膏油,乘風縱火,欲焚宋軍之船。張世傑在與元阿術的焦山之戰中,也是下令將戰船用鐵索連到一起,在長江之中拋錨下碇,“示以必死”,結果遭元軍火攻而大敗。這一次,張世傑接受了教訓,預先令士卒在戰船上塗泥,並用長棍子阻擋元軍的火船,所以,張弘範的火攻法沒有奏效。

張世傑有個外甥,在元軍中任萬戶府經曆之職,張弘範便派他到宋軍船上勸降。張世傑對其外甥道:“吾知降,生且富貴。但為主死,不移也。”並曆數古之忠臣義士以答。張弘範又強迫文天祥寫信勸張世傑投降,文天祥不從,書寫其《過零丁洋》詩以付張弘範,詩之末句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範讀罷而笑,不再逼文天祥寫勸降書。

張弘範命戰艦守住海口,令元兵進攻宋軍。時元將李恒亦率軍自廣州前來助戰,張弘範與之合兵,共守崖山之地。諸將請求用炮轟擊宋船,張弘範道:“炮攻,敵必浮海散去。我若分兵去追,難獲大利,不如設計,留之在此,然後聚殲之。況且,皇上囑咐我此番出征,必殲此敵,今使之逃走,何以向皇上交待?”李恒也說:“我軍雖將敵船包圍,而敵船正當海港,日隨潮水上下移動,應急攻之。否則,敵軍薪水既絕,自知力屈不敵,會乘風潮之勢逃掉,我軍則徒勞無功。”

因此,張弘範決心進攻,全殲宋軍。他知宋軍這時已饑渴疲勞交迫,若再使之懈怠,破之不難。二月初,張弘範將部隊分為四軍,李恒率一軍進攻宋軍之北及西北部,又派兩軍分別至宋軍之南及西部,他則親率一軍至宋軍之東部。諸軍臨行,張弘範令道:“敵人東附崖山,潮退必向南移退。西北軍聽到我所率領的軍中有樂曲聲響起,方可進攻!”

早潮退後,李恒率舟師自北向南,順流以攻宋軍,宋軍殊死抵抗,戰至中午,元軍一時難占上風。戰事暫停後,張弘範令士兵奏樂,瞬間,樂曲悠悠,回蕩在崖山一帶海麵上。張世傑聞元軍主帥所在的軍中奏樂,認為元將正在宴飲,不會前來進攻,遂不戒備。

元軍各部聞音樂聲起,突然向宋軍發起進攻,李恒攻宋軍之北,其他三路亦突出進攻,南北夾擊之下,宋軍本來就精疲力盡,再遭此突襲,頓時大潰。其一船上檣旗仆倒,諸船之上的檣旗亦紛紛仆倒,張世傑見大勢已去,乃抽精兵入中軍,俄爾其將翟國秀、淩震等皆降元軍,戰至日落,風雨昏霧四處彌漫,張世傑遣人乘小舟來到趙昺、陸秀夫等所在的大船上,想將趙昺移到他的船上逃走,陸秀夫唯恐被出賣,君臣受辱,執意不肯與趙昺到張世傑的船上。

趙昺的船大,與諸舟環環相連,寸步難移。陸秀夫知難以逃脫,乃先將自己的妻、子驅至海中,然後背著趙昺蹈海而死。趙昺時年僅9歲。張世傑與部將蘇劉義等砍斷繩索,駕船奪路而逃,至海陵山,遭暴風,張世傑墮入海中而死。七日後,崖山海麵上浮起了十餘萬具屍體,皆宋軍溺海而死者。其中有一具小孩屍首,穿著黃色衣服,帶著皇帝印璽。此屍正是趙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