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傳世故事(3)(1 / 3)

當地有個遊手好閑的光棍徐某,不知怎麼打聽到這件事。他心中暗喜道,這倒是個發財的好機會。因此,他到衙門報了案,說史某等人結夥搶劫商船,殺死船主和舵工。兩條人命的大案,官府不敢懈怠,馬上前往查勘,並捉住了被稱為領頭的史某。帶回去之後,一場重刑拷問,不由得史某不招認殺人越貨。又由於史某是高某家的幫工,高某也被牽連入獄。

紹興路推官貢師泰得知案情後,感到史某的供狀吞吞吐吐,似乎心有不甘,況且和他同在海濱取鹵的20人也無確證,總之,可疑之點甚多。因此,他就帶人仔細查訪,終於獲知那船是本地商人沈某所有,那天他運貨到杭州後返回,途中因為強拿一條漁船網中的魚,他和一個幫工被漁民打死。事情調查清楚後,史某和高某的冤屈被昭雪了,而誣告者自然也得到應受的懲罰。

有一個負責巡查捕盜的鄉官叫徐裕,他以巡鹽為名,經常在各鄉村濫施淫威,巧取豪奪。一天,他搶了一個諸暨商人的錢物,並將商人殺死扔在水中。然後他若無其事地到縣裏報告說:“我抓住了一個販賣私鹽的家夥,一不小心,他畏罪跳進水塘裏淹死了。”縣裏派人去驗屍,發現有受傷的痕跡,對到底是怎麼死的,產生了懷疑。貢師泰一看案牘就肯定此人不是自殺,責令地方有司繼續深查,終於搞清了徐裕搶劫殺人的情況。

餘姚縣民孫國賓,是地方上一條惡棍,周圍幾十裏的烏七八糟的事,他都了如指掌。一天,他光臨偽造交鈔的姚某家裏,硬要扭解姚某去見官。姚某明白他的意圖,就拿出一大捆錢鈔送給他,請他高抬貴手,他也就道謝而去。回家後,他感到這是個發大財的路子,不能就此為止,攀扯的人越多,自己得利也越多。因此,他又把高某、魯某作為合夥製造偽鈔的罪犯舉報到官裏。高某曾經是姚某的幫手,但也隻為他推銷過偽鈔,自己並沒有製造過。孫國賓拿了姚某大捆的錢,盡管也沒有放過他,但作為回報,是把高某當作造偽主犯上告,想減少一些姚某的罪責;他認為,這總算夠義氣了吧?而魯某,盡管同他的“合夥”者素不相識,但隻是因為他與孫國賓有些隙嫌,就硬被孫送進了監獄。

在元代,製造偽鈔是重要案件,查實後是要處死的。貢師泰看見狀詞中胡亂攀連、不合情理之處甚多,就把孫國賓叫來嚴詞詰問。這個地痞惡棍一看貢師泰那威嚴的神態,就嚇得東支西吾,前言不搭後語,越說破綻越多。貢推官不費多大勁,就推勘清了這樁有真有假、真假混雜的要案。他開釋了無罪的魯某,將高某治以推行偽鈔之罪。姚某作為造偽主犯,依律處死。孫國賓亦以詐騙、誣陷等罪,受到應有的懲罰。

《元史·貢師泰傳》

劉宣寧死不受辱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劉宣由集賢院學士調任江南諸道行禦史台禦史中丞,駐建康。行台的職責是監臨東南諸省,統製各道提刑按察司。當時江浙行省丞相忙古台凶暴強橫,恣意妄為,可經常顧慮行台官員舉劾他的罪行,特別忌恨正直無私的劉宣。

某日,禦史大夫和禦史中丞一起到建康城外,清點和視察軍船,其他禦史們也都隨同前往。他們發現有的軍船私載蘆葦,一個叫張諒的禦史上前盤問,弄清這是受行省官員指使幹的,因此禦史台就派人到揚州調查核實。忙古台對於行台調查他的違法行為,感到十分憤怒,馬上想方設計圖謀報複。當時,行台禦史大夫的父親正好在江浙行省所屬的一個郡做官,馬上就被糾察彈劾。忙古台又派他的黨羽前往建康,暗中監視行台的行動,搜集它的過失。行台官員們一個個驚恐萬狀,都悄悄地到忙古台跟前去自我表白,懇求諒解。隻有劉宣正氣凜然,不為所動。如此一來,忙古台對劉宣的仇恨就更難忍耐。他首先是編造罪名,陷害劉宣的兒子,將他抓去關進揚州的監獄裏。接著,又暗中指使建康監管造酒、淘金等事務的官員,以及一些因犯有種種罪行而被撤職罷官的錄事、司官,讓他們出頭誣告行台破壞國家錢糧大政,然後再由行省把這些情況報告給朝廷,其用意自然是要想將劉宣置之死地。

朝廷得知江南行台的問題這般嚴重,隻得派出兩名官員,到江浙行省所在地的杭州,審理這一專案。劉宣和禦史6人都被逮捕。在將他們押解上船時,行省派出軍船押送,又以全副武裝的兵士夾道驅趕。在從建康押往杭州的船上,劉宣和六禦史分別關押,不準他們往來。九月初一日,劉宣於悲憤中在船上自刎而死。

當劉宣被捕即將押解啟程時,他將自己對於後事的安排一一寫下,密封起來交給侄兒劉自誠,囑咐他不要打開觀看。劉宣死後,人們打開他的遺書,隻見上麵寫道:“我觸犯權奸,結下仇恨,被人誣陷、羅織了種種罪名,可我豈能與那些審案的權奸走卒對簿公堂、交口爭辯,更不甘心在仇人麵前屈膝求憐。我身為禦史中丞,絕無被人隨意侮辱的道理。我隻有一死明誌而已,隻是未獲以身殉國,死有遺恨。此情此心,皇天後土,定能鑒諒!”此外,劉宣生前還寫有揭發忙古台種種禍國殃民罪惡的材料。後來,人們找到了他的這份文稿,經過他的迭次刪改塗抹,文字辭句已經無法辨認。以前當過治書侍禦史的霍肅對這份文稿加以整理過錄,凡是讀過的人,無不感到激烈悲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