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傳世故事(3)(2 / 3)

劉宣自殺以後,行省隻得上報朝廷,說是劉宣知道自己罪行嚴重,畏懼自殺。自始至終捏造罪名、害死劉宣的,是郎中張斯立。但劉宣為國家忠心耿耿,個人品格高尚,仍然被當世所公認和推重,聽到他被害的消息,人們沒有不悲傷和悼念的。

仁宗延祐四年,劉宣的侄兒自持寫了一份記述劉宣生平事跡實錄的文章,由禦史台轉呈皇帝。仁宗下詔贈官、追封、賜諡,算是為他進行了平反昭雪。

《元史·劉宣傳》

觀音奴折獄如神

元代統治集團中有很多西北各少數民族人物,他們不僅在戰場上功勳赫赫,在政治、經濟、文化事業中,也做出過不少貢獻。一些少數民族官吏在執法斷案中,也表現了他們正直無私的品質和聰明機智的才幹。

觀音奴,唐兀人,即今甘、青地區的藏族,泰定年間中進士。他任河南歸德知府時,人們稱讚他廉明剛斷,折獄如神。老百姓有銜冤負屈的,就算是數十年以前的事,不惜千裏迢迢,也要來找他投訴。隻要是他管轄範圍內的事,就馬上為訴訟者分剖斷決,往往十來天就能將舊案斷得清清楚楚。

彰德有個富商任某,到南邊經商,路過歸德府睢陽縣時,他的驢死了,讓一個姓郤的給他剝了賣肉。兩人由此發生爭吵,任某一怒之下,毆傷郤某,郤某回家,隔了一夜,死了。郤的淒子王氏、妾孫氏悲憤難忍,孫氏前去縣衙告狀。但官吏受了富商任某的重賄,認定郤某並非死於鬥毆受傷,而反誣郤某之死是由於孫氏所害,將孫氏投入獄中。郤妻王氏隻得拋頭露麵,前往歸德府訴冤。

知府觀音奴馬上將原睢陽審理此案的吏員傳來,仔細查問情況。聽了三方陳述,他覺得案情已經可以大體辨明,但富商與貪吏之間的暗裏勾搭詳情,尚無從知悉。他尤其注意到睢陽的那個小吏委委瑣瑣、心神不定的樣子,實在可疑。他決定暫且不必正式審訊,通過別的途徑,大約也可以戳破某些人心理上的虛弱的防線。他深知這個地方的人崇神怕鬼,他想,這倒是一個可以利用的途徑。因此,他把各方人員叫來,對他們說:“你們這個案子,我不想馬上坐堂審問,我要你們先對神發誓。我寫了一封文表,擺開香案,求城隍顯顯靈。誰沒有做虧心事,誰就不用怕。你們去禱告發誓吧!誰清白無辜,誰殺人害人,馬上就可以見分曉!”他的話音剛落,那個睢陽小吏早已撲通一聲跪到知府麵前。一來他久聞知府剛方嚴正,破案如神;二來更怕城隍顯靈,揭出他的陰私,想柴想去,不如自首減罪為妙。他說:“郤某確實是因傷致死,是任某拿錢買通上下,隱瞞了真相;小人也得了賄賂,昧了良心,現今後悔不已,願意自首伏罪。”案情就這樣弄清了,釋放了孫氏,依法懲辦了任某和縣裏貪贓枉法的官吏。

還有一樁案子與此近似。本府寧陵縣有個土豪姓楊,他多少年來就想霸占鄰居王某的三頃地,但苦於沒有機會。這年,此地發生災荒,王某帶著妻子逃荒到了淮南,王某不幸死在路上,他的妻子掙紮著回到家裏。而這時三頃地已經被楊某占據。王妻前去告狀,楊某則通過行賄,假造一張字據,說王某還在的時候,這地就賣給他了。

觀音奴又使出他那累試不爽的老辦法。他叫王妻拉著楊某,一同到崔府君神祠去禱告發誓。楊某心裏有鬼,自然就怕神。他想,人說有錢能買鬼推磨,多拿一些錢花在神身上,怕也會得到神靈保佑。因此,他預先使人拿著羊酒彩禮去買通巫師,果然禱告的結果就真的對他有利。可他沒有想到,策劃這幕鬧劇的知府觀音奴,是何等的心明眼亮?他一看就明白巫師在搗鬼,就將巫師叫來詰問。巫師不怕神,但怕官,為了不吃苦,隻好老實說:“是楊某拿羊酒彩禮來求我對神說:‘是小人占了王家的地,求府君老爺千萬不要泄漏這事,官司打贏了,小人重修廟宇就是。’”觀音奴再審問楊某,他也不得不招了實情。結果當然是治了他占人田產之罪,物歸原主結案。

《元史·觀音奴傳》

鐵木真奇襲王罕

鐵木真本是蒙古族孛兒隻斤部落首領也速該之子。鐵木真13歲時,也速該被仇人毒死,其部眾紛紛散去,鐵木真便開始了他一生中長時間的逃亡、流浪生活,同時也鍛就了他的堅毅果敢、百折不撓、智慮深遠、知人善任的領袖品格。

鐵木真

至1202年,鐵木真40歲時,經過艱苦創業,已大體統一了蒙古諸部。在鐵木真創業時期,突闕克烈部首領王罕對鐵木真幫助最大。

王罕受金封爵為王,故稱王罕。此人貪愛財物,每與鐵木真聯合戰勝一個蒙古部落,輜重金帛盡歸他所有,鐵木真則收羅人才,擴充實力。鐵木真之父於王罕有大恩,鐵木真也極為尊重他,稱之為父。在長期的並肩作戰中,二人極少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