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憲宗九年(1259年),蒙哥大汗死於軍中。在圍繞大汗一位的激烈爭奪中,忽必烈在郝經、張文謙、商挺、廉希憲等人的出謀劃策下,抓住時機,先發製人,擊敗了阿裏不哥一派,登上了大汗的寶座,建元中統(1260年)。
忽必烈即位後,即向僧子聰、史天澤、許衡等請教如何治理天下統禦民眾,他們參照古製舊典,根據現實的需要,提出一整套有關國家機構和官職製度的設想。原來,蒙古自元太祖成吉思汗以來,諸事草創,設置官職、機構非常簡單。位置最高的是斷事官,居於三公之上,丞相稱作“大必闍赤”,掌握軍隊的隻有左右萬戶。後來仿效金朝的製度,設立了行省以及元帥、宣撫等官職。這次,忽必烈批準了僧子聰等人的設計,設置了總理政務的中書省、掌管兵權的樞密院、負責官員升降的禦史台;地方上則設宣慰司,隸屬於中書省,下轄路府州縣,此外還設有隸屬於禦史台的提刑按察司。這些機構都“官有常職,位有常員,食有常祿”,元朝一代的機構、官職從此才開始齊備了。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還采納僧子聰的建議,把“大蒙古國”改為“大元”。這一新的國號取自《易經》“大哉乾元”的含義,意思是國土遼闊,祚運無邊。
(《元史·世祖紀》等)
漢人為官
元朝初入中原,以遊牧民族統治中原大地。很多蒙古貴族主張擄掠,甚至主張以中原沃土為牧場,進行種族歧視,而元世祖忽必烈等人則堅決主張吸收漢族文化,以儒術治國。高智耀和竇默這樣的漢族儒士,在元世祖受到極大重視。
高智耀是河西人,世代在西夏做官,夏被滅國後隱居在賀蘭山。元太宗(窩闊台)訪求河西世家賢能子弟時,眾人都推舉高智耀,就召見準備起用他,但他推辭不仕。
蒙古皇子闊瑞鎮守西涼時,把所有的儒士都貶為隸役。高智耀就到元府說儒者向來受到文化尊重,現在與小廝雜役同等對待,不合道義,請求廢除此令。皇子聽從了他的建議,要上奏請他做官,他還是不幹。元憲宗繼任,高智耀入見說:“儒者所學的是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自古治理國家者,采用了此術就天下安定,否則就天下大亂,培養這些儒生就是要派用場的。應該免去他們的徭役而重用他們。”皇帝問:“儒家與巫醫之術相比你看怎樣呢?”他回答道:“儒家用綱常治天下,豈是方技所比得上的。”憲宗說:“很好,在此之前從來沒人告訴過我這些。”於是下詔免除天下儒生的徭役。
元世祖沒繼位時,已聽說了高智耀的賢明,等到即位之後召見他,他又大談儒術對國家治理有用,反複與皇帝辯論。世祖覺得他的話有理,就給他鑄印授官,命免除徭役的儒戶們都受他的轄製。當時淮、蜀等地遭到俘虜的儒士,都被貶為農奴,高智耀上奏說:“以儒生為奴仆,古來從未有過,陛下現在號稱以古道治國,應該免除此法令,用以號召天下。”世祖以為有道理,就拜他為翰林學士,命他到各郡縣去識別選拔儒士,得到幾千人。當時的蒙古貴族大臣有的非難他選人過濫,皇帝責問他,他回答說:“士,譬若金子,顏色有深有淺,不能說它不是金子;人的才藝有深有淺,難道可以說他不是士嗎?”世祖很高興,更加寵信倚重他。高智耀又說:“國家初創,綱紀不完備,應該仿效前代,設置禦史台來糾察監肅官吏。”至元五年(1268年),就設置了禦史台,就是采用了他的建議。
高智耀後來被提升為西夏中興等路的提刑按察使,這時西北蕃王派使者到朝廷來報告說:“我們向來所用的舊俗與漢人不同,現在留在漢人地方,建設都邑城廓,設立禮儀製度,開始行使漢法,但過去的漢法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元世祖召求可以解答西北蒙古問題者,高智耀入朝,請求西行治其國,世祖問他的計劃,他都一一對答,皇帝認為很妥當,即日就派遣他上路了。但是剛走到上京,就一病不起,世祖很震驚,也極為哀傷。
元世祖對儒學和儒士的重視,沒即位時就開始了,廣平(今河北)人竇默早年受教於伊、洛性理之學,與姚樞、許衡在大名(今河北大名)隱居講學授經,非常有名。忽必烈就派人去請他,他隱姓埋名不見,使者托人往見,穿便服跟蹤他,他才不得已出來受命。忽必烈問他治國之方,他用三綱五常相對,三次召見相談,他都說得讓忽必烈稱意,就讓他不離開左右,隨時備用。元世祖問他當世誰通曉治國之道,他推薦姚樞,立即就召用了姚。
不久就命皇子真金跟竇默學習,並賜給他玉帶釣,說:“這東西是宋朝宮內舊物,你是舊朝之人,配戴它正合適。而且這可以使我兒子見到它就像見到我一樣。”不久竇就南歸,忽必烈在大名、順德等地給他賜有田宅,給以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