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即位後,又在上京召見他,說:“我要訪求唐代魏征那樣的人,有嗎?”竇默說:“犯顏直諫,剛毅不屈,許衡就是那樣的人;深識遠慮,有宰相之才,史天澤就是那樣的人。”史當時正在做河南宣撫,皇帝馬上召回拜為右丞相,讓竇墨為翰林侍講學士。
當時,王文統正受委任重用,竇默上書說他學術不正,久居宰相之位,必然禍害天下。皇帝問誰可以代替他,他又說許衡可以當宰相,元世祖極不高興。王文統也因此十分恨他。竇不久就因病歸鄉。很快王文統因罪伏法了,皇帝追憶竇默的話,對近臣說:“過去說王文統不可重用的,隻有竇默一個人,假如還有一二個人說他,我能夠不考慮嗎?”於是又把他召回來,在京城賜修宅第,月給俸祿,國家有大事就去向他谘詢。
後來竇默與王磐分掌翰林院,兼掌蒙古文字,又兼掌國史院,修篡國史,典製誥,備顧問。他還請求仿照周代舊製建國學,立國師,選貴族子弟接受教育,用以引導全國文化風氣,這些都被世祖稱許采納。
竇默為人平易自足,平時很少評品人物,與人相處,溫和而有儒者氣象,但談論國家大事,則當麵怒諍,人們稱汲黯也不過於此。元世祖曾對人說:“我求賢30年,隻得到了竇漢卿(默)和李俊民兩個人。”
(《元史·高智耀傳》《元史·竇默傳》)
世祖用漢人
程钜夫名文海,因為避元武宗(孛兒隻斤海山)的諱,通常就叫他的字。他的叔父程飛卿在宋朝做官,為建昌通判,元世祖時率城投降,程钜夫入元都城為人質,官授宣武將軍、管軍千戶。
有一天,元世祖忽必烈召見程钜夫,問他賈似道是怎麼樣的人,程钜夫回答得條理清晰,皇帝很高興,給筆劄讓他書寫下來,程便書寫了二十多幅上呈。元世祖十分驚奇,就問他現在做什麼官,他回答說官居千戶(為世襲軍職,統兵300至1000多人不等)。元世祖對近臣說:“朕觀此人的相貌,已有顯貴之態;聽他的言談,是個聰明有識之人。可以安排他到翰林院任職。”丞相火禮霍孫傳旨到翰林院,因他年輕,奏請隻授他個應奉翰林文字的官銜。皇帝對程钜夫說:“從今以後國家的政事得失,以及朝臣邪正,你都應當向朕反映。”钜夫叩首謝道:“臣本來隻是疏遠之臣,蒙陛下如此知遇大恩,敢不竭力以效陛下!”不久進升為翰林修撰,後遷任集賢直學士,兼秘書少監。
至元十九年(1282年),程钜夫表奏五事:一是取會江南仕籍,二是通南北之選,三是立考功曆,四是置貪贓籍,五是給江南官吏俸祿。朝廷大多都采用實行了,朝廷還在京城安貞門賜他土地以建房宅。第二年,加進程钜夫翰林集賢直學士,同領會同館事。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程钜夫見到元世祖,建議道:“光建國學,乞請派使臣到江南搜訪遺賢逸士,禦史台、按察司都應當參雜使用南人和北人。”元世祖采納了他的建議。
至元二十四年(1287後)朝廷設置了尚書省,世祖下詔讓他做參知政事,程钜夫堅決推辭。朝廷又任命他為禦史中丞,台臣中有人說:“程钜夫是南方漢族人,而且年紀太輕。”元世祖大怒說:“你沒任用過南方人,怎麼知道南方人不能用!從今以後,各省部台院都必須參雜使用南方人。”於是仍用程钜夫為集賢直學士,拜為侍禦史,行使禦史台的職責,敕令他到江南訪求賢能之士。原先,皇帝的詔令都用蒙古字書寫,至此時皇帝特命此後詔書改用漢字書寫。元世祖早就聽說趙孟頫、葉李的名聲,程钜夫臨行前皇帝密者告他,把這兩個人招到北方來。程钜夫又推舉了趙孟頫、餘恁、萬一鶚、張伯淳、胡夢魁、曾晞顏、孔洙、曾仲子、淩時中、包鑄等二十多人,元世祖把他們都安排在台憲及文學等職位上。
《元史·程钜夫傳》
君臣論賢
元世祖忽必烈起用宋朝宗室後裔趙孟頫之後,並對他極為賞識,並給於很高待遇。有一次元世祖與趙孟頫談論當時的留夢炎和葉李,並問這兩個人誰優誰劣,趙孟頫回答說:“留夢炎,是臣父親的友人,其人重厚,堅定自己的信念,好謀而能斷,有大臣的氣度;葉李所讀的書,臣都讀過,他所知道的所能做到的,臣都知道也都能做到。”元世祖說:“你以為留夢炎比葉李賢明嗎?留夢炎在宋朝時是狀元出身,官至丞相,但是當賈似道罔上誤國時,他卻依附阿諛得以偷生;葉李本是一介布衣,卻敢於上書進諫,可見葉李比留夢炎賢明。你因為留夢炎是你父親的朋友就不敢斥責他的過錯,就通過寫詩譏諷他嗎。”趙孟頫聽賦的詩中有“往事已非那可說,且將忠直報皇元”的語句,元世福讀後大加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