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文史英華(10)(1 / 3)

趙複字仁甫,德安①人也。太宗②乙未歲,命太子闊出帥師伐宋,德安以嚐逆戰,其民數十萬,皆俘戮無遺。時楊惟中③行中書省軍前,姚樞④奉召即軍中求儒、道、釋、醫、卜士,凡儒生掛俘籍者,輒脫之以歸,複在其中。樞與之言,信奇士,以九族俱殘,不欲北,因與樞訣。樞恐其自裁,留帳中共宿。既覺,月色皓然,惟寢衣在,遽馳馬周號積屍間,無有也。行及水際,則見複已被發徒跣,仰天而號,欲投水而未入。樞曉以徒死無益:“汝存,則子孫或可以傳緒百世;隨吾而北,必可無他。”複強從之。……世祖⑤在潛邸,嚐召見,問曰:“我欲取宋,卿可導之乎?”對曰:“宋,吾父母國也,未有引他人以伐吾父母者。”世祖悅,因不強之仕。

《元史·儒學·趙複傳》

【注釋】

①德安:地名,在今江西德安境內。

②太宗:即元太宗窩闊台。

③楊惟中:元朝弘州人,字彥誠。為元初大臣,喜讀書,有膽略。

④姚樞:元初政治家、理學家,字公茂,號雪齋,自柳城入內地,參議朝政,參定一代製度。

⑤世祖:即元世祖忽必烈。

【譯文】

趙複,字仁甫,是德安人。元太宗乙未年,皇帝窩闊台詔命太子闊出統軍討伐宋朝,因為德安曾經作過抵抗,因此德安的數10萬百姓被俘後都被處死。當時楊惟中在軍中擔任中書省職使,姚樞接受詔令前往軍中征求儒生、道士、醫生、占卜術士,凡是被俘獲並記錄在冊的儒生,便統統釋放回家,趙複也在其中。姚樞與趙複交談,姚樞認為他是當今奇士,而趙複由於親族都被殺害,不想北上,因此與姚樞訣別。姚樞擔心趙複自殺,便挽留他在自己營帳中一齊休息。姚樞一覺醒來後,月光清明,營帳中隻有趙複的睡衣還在,姚樞於是騎馬在堆積的屍體中四處呼叫趙複,沒有人回答。姚樞趕到水邊時,才發現趙複披散著頭發,赤著腳,仰天痛哭,想要投水還沒有跳進去。姚樞勸告他,白白死去沒有任何益處。姚樞說:“你活著,那麼你的子孫後代還可以延續下去;你隻要跟隨我北上,一定沒有問題。”趙複勉強地跟隨著姚樞北上。……元世祖忽必烈還是親王時,曾經召見趙複,詢問他說:“我想攻取宋朝,你可以作我的前導嗎?”趙複回答說:“宋朝是我的父母邦國呀,我從未想過引導別人來征討我的父母邦國。”世祖聽了很高興,因此不再勉強他入朝為官。

黃贇千裏尋父骨

黃贇字止敬,臨江①人。父君道,延祐②間求官京師,留贇江南。時贇年幼,及既長,聞其父娶後妻居永平③,乃往省之,則父歿已三年矣。庶母聞贇來,盡挾其貲去,更嫁,拒不見贇。贇號哭語人曰:“吾之來,為省吾父也。今不幸吾父已歿,思奉其柩歸而窆之,莫知其墓。苟得見庶母示以葬所,死不恨矣,尚忍利遺財邪!”久之,聞庶母居海濱,亟裹糧往,庶母複拒之,三日不納。庶母之弟憐之,與偕至永平屬縣樂亭求父墓,又弗得。贇哭禱於神,一夕夢老父以杖指葬處曰:“見片磚即可得。”明日就其地求之,庶母之弟曰:“真是已,斂時有某物可驗。”啟朽棺,得父骨以歸。

《元史·孝友·黃贇傳》

【注釋】

①臨江:地名,今江西清江縣。

②延祐:元仁宗年號。

③永平:縣名,在今河北境內。

【譯文】

黃贇字止敬,臨江人。他的父親黃君道,於元仁宗延祐年間到京城中謀求官職,將黃贇留在江南。當時黃贇年紀很小,等長大後,他聽說父親已另娶後妻居住在永平,於是前往探視,可是父親已經死了3年了。後母聽說黃贇前來探視,便將家中錢財統統卷走,改嫁他人,拒絕同黃贇見麵。黃贇大哭著對眾人說:“我前來此地,僅是為了探視我的父親呀。如今不幸我的父親已經亡故,我隻想將他的靈柩運回老家埋葬,卻不知道他的墳墓。倘若能讓後母將父親的墓地指給我,我死而無憾呀,怎麼會忍心去圖謀他的遺財呢!”過了一段時間後,黃贇聽說後母住在海邊,就帶著幹糧前往,後母還是拒絕見他,並3天不讓他進屋。後母的兄弟十分可憐他,便同他一齊到永平屬縣樂亭尋找父親的墳墓,又沒找到。黃贇哭著向神靈祈禱,一天晚上他夢見老父用拐杖指著埋葬之處說:“看到一片磚頭就可找到墓地了。”第二天他們到那個地方去尋找,後母的兄弟說:“真是這個地方呀,裝殮棺木時有東西可作驗證。”黃贇便打開腐朽的棺木,找到父親的遺骨並帶回家去。

孝友王薦感天地

王薦,福寧人。……父嚐疾甚,薦夜禱於天,願減己年益父壽。父絕而複蘇,告其友曰:“適有神人,黃衣紅帕首,恍惚語我曰:汝子孝,上帝命錫汝十二齡。”疾遂愈,後果十二年而卒。母沈氏病渴,語薦曰:“得瓜以啖我,渴可止。”時冬月,求於鄉不得,行至深奧嶺,值大雪,薦避雪樹下,思母病,仰天而哭。忽見岩石間青蔓離披,有二瓜焉①,因摘歸奉母。母食之,渴頓止。兄孟韋合早世,嫂林氏更適劉仲山。仲山嚐以田鬻於薦,及死,不能葬,且無子,族以其貧,莫肯為之後。薦即以田還之,使置後,且治葬焉。州禁民死不葬者,時民貧未葬者眾,畏令,悉焚柩,棄骨野中。薦哀之,以地為義阡收瘞之。有死不能斂者,複買棺以贈,人皆感焉。

《元史·孝友·王薦傳》

【注釋】

①焉:語氣助詞,無實際意義。

【譯文】

王薦,福寧人。……他的父親曾病得非常厲害,王薦便在晚上向上天祈禱,希望減少自己的年紀來增加父親的壽命。父親斷了氣之後又蘇醒過來。他告訴他的親友們說:“剛才有一位神仙,身上穿著黃衣服,頭上用紅手帕裹起來,他好像隱隱約約地告訴我說:你的兒子孝順,上帝命令加賜給你12年壽命。”不久,他的病就痊愈了,後來果然過了12年才死去。王薦的母親沈氏生病口渴,他告訴王薦說:“去找瓜來給我吃,才能止渴。”當時正是冬月,王薦在鄉裏找不到瓜,便走到深山峻嶺裏,剛好下大雪,王薦在樹下躲大雪,想到母親的病,焦急得仰天大哭。他突然看到岩石間青枝綠蔓垂掛而下,那上麵有兩隻瓜,因此摘下來給母親吃。母親吃了瓜之後,口頓時就不渴了。王薦的哥哥孟韋合很早就死了,他的嫂子林氏改嫁給劉仲山。劉仲山曾將田賣給王薦,等死了後,不能安葬,況且他沒有孩子,他宗族裏的人由於他太貧窮,沒有人肯做他的後人。王薦便將田地歸還給林氏,讓他替劉仲山過繼後人,並辦理喪葬後事。州府嚴禁老百姓死後不埋葬屍體,當時百姓因為貧窮無地,有很多人的屍體不能埋葬,畏懼法令,就將棺木及屍體統統焚毀,將骨灰撒在荒野中。王薦非常可憐他們,就將自己的土地作為公墓收葬不能下葬的屍體。有人死後沒有錢買棺材裝殮屍體,王薦又買棺材送給他們,當時的人都十分感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