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王思廉傳》
【注釋】
①十九年:指元世祖十九年,即1279年。
②帝:即世祖忽必烈。
③白海:地名,在今甘肅古浪縣東北。
④阿合馬:元初大臣,回回人,專權橫暴,打擊異己,貪贓不法,後被誅殺。
⑤思廉:即王思廉,字仲常,元朝真定獲鹿人,後為元世祖大臣。
⑥李璮:金末山東軍閥李全之子,小字鬆壽,襲父職為益都行省,後起兵叛元,兵敗身死。
⑦竇默:字子聲,初名傑,字漢卿,元朝廣平肥鄉人。元世祖大臣,忠誠正直。
⑧張仲謙:元世祖時大臣。
【譯文】
元世祖十九年,皇帝忽必烈到達白海,當時千戶王著,在大都假傳聖旨誅殺奸臣阿合馬,他的供詞裏牽連到樞密副使張易。世祖召王思廉到行殿,屏退左右侍臣,然後問他說:“張易造反,你清楚這件事嗎?”王思廉回答說:“不清楚。”世祖說:“造反了就是造反了,你為何要說不清楚呢?”王思廉慢慢回奏說:“篡改國號更改年號就叫做造反,逃入別的國家叫反叛,聚集在山林中禍害百姓搶掠財物叫做作亂,張易的事情,我實在不能說清楚呀。”世祖說:“我自從登上帝位以來,象李璮這樣的人都懷有不臣之心,難道他們覺得我像漢高祖、趙太祖那樣,是匆忙登上帝位的嗎?”王思廉說:“陛下天縱英明,無比神聖,前代的君王都不足以與你相比啊。”世祖感歎說:“我以前有問題問竇默,他總是很快就能回答,這大概是心裏想的和口裏說的不相違背,因此不思考就能回答,如今我有問題問你,你能做到這樣嗎?況且張易所幹的事情,張仲謙知道嗎?”王思廉馬上回答說:“張仲廉不知道。”世祖問道:“你如何能確定這一點?”王思廉回答說:“他們兩人不能和諧地相處,我所以知道張仲謙不了解這件事。”
紐璘奇襲敗宋軍
紐磷①偉貌長身,勇力絕人,且多謀略,常從父軍中。丁巳歲,憲宗②命將兵萬入略地,自利州下白水③,過大獲山④,出梁山軍直抵夔門⑤。戊午,還釣魚山⑥,引軍欲會都元帥阿答胡等於成都。宋製置使蒲擇之,遣安撫劉整、都統製段元鑒等,率眾據遂寧江箭灘渡以斷東路⑦。紐璘軍至不能渡,自旦至暮大戰,斬首二千七百餘級,遂長驅至成都。蒲擇之命楊大淵等守劍門及靈泉山,自將四川兵取成都。會阿答胡死,諸王阿卜幹與諸將脫林帶等謀曰:“今宋兵日逼,聞我帥死,必悉眾來攻,其鋒不可當。我軍去朝庭遠,待上命建大帥,然後禦敵,恐無及已。不若推紐璘為長,以號令諸將,出彼不意,敵可必破。”眾然之,遂推紐璘為長。紐磷率諸將大破宋軍於靈泉山,乘勝追擒韓勇,斬之,蒲擇之兵潰。進圍雲頂山城,扼宋軍歸路。其主將倉卒失計,遂以其眾降。城中食盡,亦殺其守將以降。
《元史·紐璘傳》
【注釋】
①紐璘:元憲宗時大將,祖父和父親都是元初的功臣,他也多次獲得戰功。
②憲宗:即元憲宗蒙哥(1209—1259年)。
③“自利州”句:利州,地名,在今四川境內。白水,涪陵江支流。
④大獲山:在今四川境內。
⑤“出梁山軍”句:梁山軍,地名,在四川境內。夔門,在今四川內。
⑥釣魚山:在四川合川附近。
⑦“率眾”句:遂寧,今四川遂寧。箭灘渡,在遂寧附近。
【譯文】
紐璘相貌雄偉,身材修長,勇力過人,並且還很有謀略,經常跟隨父親在軍中征戰。丁巳年,憲宗蒙哥命令紐璘帶領一萬士兵出征,在利州渡白水河,越過大獲山,經過梁山軍徑直抵達夔門。戊午日,紐璘軍回師釣魚山,他帶領軍隊想與都元帥阿答胡等在成都會師。宋朝製置使蒲擇之,派安撫劉整、都統製段元鑒等,率軍據守遂寧江箭灘渡以阻絕元軍東進路線。紐璘的軍隊抵達後不能渡江,從白天一直激戰到日暮,斬殺敵軍2700多人,於是大軍長驅直入進抵成都。蒲擇之命令楊大淵等人防守劍門和靈泉山,自己親率四川的士兵來奪成都。剛好阿答胡死了,諸王阿卜幹和眾將領脫林帶等商議說:“現在宋軍逐漸逼近,如果他們聽到我們主帥已死的消息,一定會發動全部軍隊前來進攻,那麼他們的氣勢就會銳不可擋。我軍遠離朝廷,等到皇上任命主帥,然後再來抵抗敵軍,恐怕就來不及了。不如推舉紐璘作為主帥,讓他來指揮諸將作戰,讓敵人意料不到,那麼就可大敗敵軍。”大家對這個主張都很讚同,於是推舉紐璘作主帥。紐磷率領眾將士大敗宋軍於靈泉山,乘勝追擊,生擒韓勇,並斬殺之,蒲擇之軍隊大敗。紐磷率軍前進,包圍雲頂山城,阻斷宋軍退路。宋軍主將驚慌失措,於是率軍投降。雲頂山城糧食消耗完了,眾守軍於是也斬殺其守將,然後出降。
兩都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