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文史英華(8)(2 / 3)

【注釋】

①槃:即虞槃,字仲常,延祐五年進士。虞集之弟,為元朝良吏。

【譯文】

有一位巫師到虞槃管理的州郡,謊稱神靈降世,他告訴當地的老百姓說:“某個地方將會發生火災。”那個地方果然發生火災。他又預言說:“明天某地將會發生火災。”凡是百姓報告有火災發生的,虞槃都趕往救火,報告火災的人有幾十名,弄得大家都無法吃飯睡覺,縣裏的長吏及下屬的官吏都將巫師接到家中,用隆重的禮節招待他。巫師又預言說:“這裏將會有大水災發生,而且還會有兵匪到來。”州郡中的富戶人家統統攜帶家產逃走了,虞槃抓到了一名趁火打劫的人,審問他,終於得知以前的事都是巫師的同黨所幹,虞槃因此親自前往捕盜司,召令巫師前來,審訊他,可沒有人敢鞭打他,虞槃對士卒們說:“像這樣會構成大亂,哪裏有什麼神靈呢!”因此加緊審訊他,終於得知他的幾十名同黨,遍布州郡內外,果然將要發動變亂,虞槃的同僚們都不敢出外巡視,都請求他說:“你親自處理這件事情吧。”虞槃因此依法判處巫師和他同黨的罪行,一時之間官吏百姓們都開始佩服儒士們處理政事確實英明果斷。

胡長孺斷案有方

民荷溺器糞田,偶觸軍卒衣,卒抶傷民,且碎器而去,竟不知主名。民來訴,長孺①陽怒其誣,械於市,俾左右潛偵之,向抶者過焉,戟手稱快,執詣所隸,杖而償其器。群嫗聚浮屠庵,誦佛書為禳祈,一嫗失其衣,適長孺出鄉,嫗訟之。長孺以牟麥置群嫗合掌中,命繞佛誦書如初,長孺閉目叩齒,作集神狀,且曰:“吾使神監之矣,盜衣者行數周,麥當芽。”一嫗屢開掌視,長孺指縛之,還所竊衣。長孺白事帥府歸,吏言有奸事屢問弗伏者,長孺曰:“此易爾。”夜伏吏案下,黎明,出奸者訊之,辭愈堅,長孺佯謂令長曰:“頗聞國家有詔,盍迎之。”叱隸卒縛奸者東西楹,空縣而出,庭無一人。奸者相謂曰:“事至此,死亦無行將自解矣。”語畢,案下史嚾而出,奸者驚,鹹叩頭服罪。永嘉②民有弟質珠步搖於兄者,贖焉,兄妻愛之,紿以亡於盜,屢訟不獲直,往告長孺,長孺曰:“爾非吾民也。”叱之去。未幾,治盜,長孺嗾盜誣兄受步搖為贓,逮兄赴官,力辨數弗置,長孺曰:“爾家信有是,何謂誣耶!”兄倉皇曰:“有固有之,乃弟所質者。”趣持至驗之,呼其弟示曰:“得非爾家物乎?”弟曰:“然③。”遂歸焉。

《元史·儒學·胡長孺傳》

【注釋】

①長孺:即胡長孺,字汲仲,元婺州永康人,為元朝儒士,為官清正仁厚。

②永嘉:縣名,在今浙江溫州境內。

③然:是的。

【譯文】

一位農夫挑著糞桶去田裏施肥,在路上失措碰到了一位軍士的衣服,軍士用鞭子打傷了農夫,並敲碎了他的糞桶,然後揚長而去,農夫最後竟然還不清楚軍士的名字。農夫前來控告軍士,胡長孺假裝發怒說農夫誣告,把農夫綁在集市上,讓手下人暗中偵察,先前那個打傷夫的軍士經過集市,拍手稱快,捕快們便將這個人抓到縣衙,胡長孺命令杖責他並讓他賠償民夫的器物。一群老婦人在浮圖庵聚會,誦念佛經作祈禱,一名老婦人丟失了衣服,剛好胡長孺下鄉查案。老婦便向他申訴這件事情。胡長孺便將同樣多的麥子放在這些老婦人合起來的手掌中,然後讓她們像開始一樣圍著佛像邊轉邊念經,胡長孺閉著眼睛叩緊牙齒,作出聚精會神的樣子,並說:“我讓神靈來監視你們,偷衣服的人繞行幾周後,手中的麥子就會發芽。”一名老婦人幾次打開手掌偷看,胡長孺指出並讓人綁住她,她便歸還了所偷的衣服。胡長孺從帥府奏事返回來,縣吏報告說有一件私通的案子,多次審問罪犯都不招供,胡長孺說:“這件案子極容易處理。”當夜他讓一名官吏躲在大堂的案桌之下,第二天黎明,提出通奸者審問,他們的言辭更加堅決,胡長孺假裝對長吏說:“似乎聽說朝廷下達詔令,怎麼不前去迎接呢。”因此命令差役將通奸的犯人綁在東西兩根柱子上,然後全體差吏都出去迎接詔令,整個縣堂都空了,庭院中也沒有一個人。通奸者相互商量說:“事情到這種地步,死也沒有對證了,我們自然也會被釋放了。”話剛說完,案桌下的縣吏大聲呼叫著衝了出來,通奸者大驚,隻有都叩頭認罪了。永嘉縣有一戶人家,兄弟將一件步搖首飾抵押給了哥哥,想贖取回來,哥哥的妻子十分喜愛這件首飾,就欺騙弟弟說首飾被強盜偷走了,弟弟屢次申訴都沒有公正的結果,因此到胡長孺那裏去控告,胡長孺說:“你不是我們縣的百姓。”叱責他離去。不久,審判一批強盜,胡長孺唆使強盜誣陷永嘉縣民家兄長接受了他的一件贓物,即那件步搖首飾,因此拘捕兄長前往縣衙,兄長極力辯白,胡長孺幾次不予理睬,最後胡長孺說:“你家確實有件步搖首飾,怎麼說是誣陷呢!”兄長驚惶失措地回答說:“確實有件步搖首飾,不過卻是我兄弟抵押的。”胡長孺便讓他回家取來驗證,並傳呼他的弟弟詢問說:“這是你家的首飾嗎?”兄弟回答說:“是的。”因此便將首飾歸還給了兄弟。

王思廉與帝論反臣

十九年①,帝②幸白海③,時千戶王著,矯殺奸臣阿合馬④於大都,辭連樞密副使張易。帝召思廉⑤至行殿,屏左右,問曰:“張易反,若知之乎?”對曰:“未詳也。”帝曰:“反已反已,何未詳也?”思廉徐奏曰:“僭號改元謂之反,亡入他國謂之叛,群聚山林賊害民物謂之亂,張易之事,臣實不能詳也。”帝曰:“朕自即位以來,如李璮⑥之不臣,豈以我若漢高帝、趙太祖,遽陟帝位者乎?”思廉曰:“陛下神聖天縱,前代之君不足比也。”帝歎曰:“朕往者,有問於竇默⑦,其應如響,蓋心口不相違,故不思而得,朕今有問汝,能然乎?且張易所為,張仲謙⑧知之否?”思廉即對曰:“仲謙不知。”帝曰:“何以明之?”對曰:“二人不相安,臣故知其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