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文史英華(7)(3 / 3)

《元史·禿剌傳》

【注釋】

①太祖:指成吉思汗。

②大德十一年:即1308年。大德,元成宗年號。

③“仁宗”句:仁宗,即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懷孟,地名,在今河南境內。

④武宗:即元武宗海山。

⑤錫:通“賜”。

⑥至大:元武宗年號。

【譯文】

元太祖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第四世孫禿剌,年輕時就以勇武有力而聞名。大德十一年春,元成宗駕崩,左丞相阿忽台等陰謀擁立安西王阿難答,而推舉皇後伯嶽吾氏登基稱帝,朝廷上下紛亂不安。元仁宗從懷孟回到京師,讓禿剌進入內宮,把阿忽台等人抓了出來,並予以誅殺,國家大局才算安定下來。元武宗即位,論功行賞,禿剌被封為越王,並賜以金印,將紹興路作為他的分封屬地。禿剌平素總是不滿意,頗有埋怨之意。至大元年秋天,元武宗駕幸涼亭,將要登舟泛遊,禿剌上前阻止武宗。皇帝說:“你要怎麼樣?我要登舟泛遊。”禿剌說:“人們有句老話說:一箭射中麋鹿,不要說自己能幹;沒有射殺100隻兔子之前,不要輕易放棄。”因為這是當時國中同輩人相互嘲笑的話,而禿剌竟說了出來,武宗由此而懷恨禿剌。不久皇帝大宴群臣於萬歲山,禿剌喝醉後站起來,解下他的腰帶擲在地上,瞪著眼睛憤怒地對武宗講:“你與我的關係到此為止了!”皇帝愈加懷疑禿剌有不軌之心。武宗二年春,皇帝命令楚王牙忽都、丞相脫脫,平章赤因鐵木兒一齊審問他,他招認了,不久便被誅殺。

寶合丁專斷妄為

雲南三十七部都元帥寶合丁專製歲久,有竊據之誌,忌忽哥赤①來為王,設宴置毒酒中,且賂王相府官無泄其事。立道②聞之,趨入見,守門者拒之,立道怒與爭,王聞其聲,使人召立道,乃得入,為王言之。王引其手,使探口中,肉已腐矣。是夕,王薨。寶合丁遂據王座,使人諷王妃索王印。立道潛結義士,得十三人,約共討賊,刺臂血和金屑飲之,推一人走京師告變。事頗露,寶合丁乃囚立道,將殺之。人匠提舉③張忠者,燕人也,於立道為族兄,結壯士夜劫諸獄,出之,共亡至土蕃界,遇帝所遣禦史大夫博羅歡、王傅別怙與告變人俱來。二人者遂④與立道俱還,按寶合丁及王府官嚐受賂者,皆伏誅。

《元史·張立道傳》

【注釋】

①忽哥赤:元世祖時被封為親王,後被毒死。

②立道:即張立道,字顯卿,其祖先是陳留人,後入大名,從元世祖北征,出使有功。

③人匠提舉:官職,執掌工匠提舉司的長官。

④遂:於是。

【譯文】

雲南三十七部都元帥寶合丁長期專權獨斷,並有竊據王位的野心,隻是顧忌忽哥赤前來為王,因此設宴在酒中下毒,並賄賂王府大小官員不要泄漏這件事情。張立道知道後,馬上趕入王府探視親王,守門的人不讓他進,張立道憤怒地同他們爭辯,親王聽到他的聲音,馬上派人召見他,張立道才得以進入王府,向親王講述傳聞。親王拉著他的手,讓他探視口中,張立道發現親王口裏的肉已經腐壞了。這天晚上,親王死去。寶合丁於是占據王位,派人暗中向王妃索要王印。張立道暗中集結俠義之士,一共13人,約定一齊聲討反賊,刺出臂上的鮮血,混合金屑,同飲結盟,推舉一人到京城去報告變亂的消息。事情暴露後,寶合丁將張立道囚禁,並打算殺害他。人匠提舉張忠,是燕人,與張立道是族兄弟關係,他集結壯士夜晚劫獄,救出了張立道,與他一同逃亡到土蕃的邊界,遇到世祖所派遣的禦史大夫博羅歡、王傅別怗同報告消息的人一同前來。兩人因此同張立道一齊返回,追查寶合丁以及曾受賄賂的王府官員的罪行,認罪後都被誅殺。

伯顏平宋遭構陷

伯顏①之取宋而還也,詔百官郊迎以勞之,平章阿合馬②,先百官半舍道謁,伯顏解所服玉鉤絛遺之,且曰:“宋寶玉固多,吾實無所取,勿以此為薄也。”阿合馬謂其輕己,思中傷之,乃誣以平宋時,取其玉桃盞,帝命按之,無驗,遂釋之,複其任。阿合馬既死,有獻此盞者,帝愕然曰:“幾陷我忠良!”別吉裏迷失③嚐④誣伯顏以死罪,未幾,以它罪誅,敕伯顏臨視,伯顏與之酒,愴然不顧而返。世祖問其故,對曰:“彼自有罪,以臣臨之,人將不知天誅之公也。”

《元史·伯顏傳》

【注釋】

①伯顏:元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元世祖忽必烈時,帶兵滅亡南宋,生於1236年,死於1295年。

②阿合馬:元朝初期大臣,回回人。出生於中亞費蚋喀忒,專權橫暴,後被殺,生年不詳,卒於1282年。

③別古裏迷失:人名,元世祖忽必列時大臣。

④嚐:曾經。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