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文史英華(7)(2 / 3)

《元史·趙炳傳》

【注釋】

①十六年:即元世祖十六年,也即1276年。

②關中:地名,即今陝西省。

③炳:即趙炳,字彥明,元惠州濼陽人。

④六盤:地名,在今甘肅固原縣西南。

⑤“徙炳等”句:平涼,地名,即今甘肅平涼。崆峒山,在今甘肅平涼境內。

【譯文】

元世祖十六年秋天,趙炳接到聖旨後入官在偏殿拜見世祖,世祖慰問他說:“你前去任職的這幾年內,竟衰老得這般厲害,關中政事的煩勞可想而知呀。”詢問民間百姓的疾苦,趙炳便詳細陳述,因此講到安西王死後,轉運使郭琮、郎中郭叔雲篡奪權力,肆意逞威,橫行無忌,不遵法度。世祖起先坐著聽,最後竟站起來說:“聽了你這一席話,能讓年老的人也增強精力呀。”因此賞賜他飲上等馬乳。……世祖詔令乘傳使及敕使數人前去審查郭琮等人。他們到後郭琮卻假傳嗣王的旨意,治趙炳罪行,拘留趙炳妻子和奴仆並予以囚禁。當時嗣王前往六盤,郭琮於是將趙炳轉送到平涼以北的崆峒山,並更加嚴密地加以囚禁。趙炳的兒子趙仁榮向世祖控訴,世祖馬上詔令兩名親近侍臣急馳前往關中,解救趙炳,並拘捕郭瓊及同黨回京。郭琮等滯留使者,將他們灌醉,並派人將趙炳毒殺於平涼監獄中。這天晚上有流星墜落,並且還有打雷一樣的聲音……。世祖聽到趙炳被害的消息時,拍著大腿說:“失掉了一位好臣子呀!”

高觿拘捕殺人者

三月①十七日,觿②宿衛宮中,西蕃僧二人至中書省,言今夕皇太子與國師來建佛事。省中疑之,俾嚐出入東宮者,雜識視之,觿等皆莫識也,乃作西蕃語詢二僧曰:“皇太子及國師今至何處?”二僧失色。又以漢語詰之,倉皇莫能對,遂執二僧屬吏。訊之皆不伏,觿恐有變,乃與尚書忙兀兒、張九思,集衛士及官兵,各執弓矢以備。頃之,樞密副使張易,亦領兵駐宮外。觿問:“果何為?”易曰:“夜後當自見。”觿固問,乃附耳語曰:“皇太子來誅阿合馬③也。”夜二鼓,忽聞人馬聲,遙見燭籠儀仗,將至宮門,其一人前呼啟關,觿謂九思曰:“他時殿下還宮,必以完澤④、賽羊⑤二人先”,觿呼二人不應,即語之曰:“皇太子平日未嚐行此門,今何來此也?”賊計窮,趨南門。觿留張子政等守西門,亟走南門待之。但聞傳呼省官姓名,燭影下遙見阿合馬及左丞郝禎已被殺。觿乃與九思大呼曰:“此賊也!”叱衛士急捕之,高和尚⑥等皆潰去,惟王著⑦就擒。中丞也先貼木兒與觿等,馳驛往上都⑧,以其事聞。帝以中外未安,當益嚴武備,遂勞使遣亟還。高和尚等尋皆伏誅。

《元史·高觿傳》

【注釋】

①三月:指元世祖十八年三月,也即1278年。

②觿(xī):即高觿,字彥解,元渤海人,由金入元,為元朝臣。

③阿合馬:元初期大臣,回回人,曆任世祖時重臣,專權橫暴,貪贓不法,引起太子和許多大臣的不滿,後被設計誅殺。

④完澤:為元世祖忽必烈太子真金近臣,後為中書丞相。

⑤賽羊:太子真金近臣。

⑥高和尚:元世祖時剌殺阿合馬的主要人物之一。

⑦王著:元世祖時益都千戶,因不滿阿合馬的貪暴,設計誅殺阿合馬,之後自己也被處死。

⑧上都:元朝的夏都,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20公裏閃電河北岸。

【譯文】

元世祖十八年三月十七日,高觿在宮中統領值班警衛巡邏,有兩名西蕃僧人前往中書省,傳令說今晚皇太子與國師將要來作佛事。中書省官員表示懷疑,便讓曾進出過東宮的人,同他們混在一起讓警衛們辨認,高觿等人都不認識他們,因此用西蕃語言詢問兩名僧人道:“皇太子和國師如今在什麼地方?”兩名僧人都驚惶失色。因此又用漢語追問他們,這兩人神色慌張不能回答,因此拘捕兩名僧人交給官吏治罪。審訊他們,他們都不交待,高觿唯恐有變亂發生,於是同尚書忙兀兒、張九思,集合警衛和軍隊,都拿著弓箭作好防備。不久,樞密副使張易,也帶領軍隊駐紮在宮外麵。高觿問道:“你究竟幹什麼?”張易說:“半夜之後你就會明白。”高觿堅持追問,張易因此貼著他的耳朵說:“皇太子將要來誅殺阿合馬。”當夜二更天,突然聽到人馬聲,遠遠地看見燈籠儀仗,將要到宮門前,其中一人上前叫警衛打開宮門,高觿對張九思說:“以往殿下回宮,總是讓完澤、賽羊二人在前,”高觿呼叫他們兩人的名字,沒人答應,於是當即對他們說:“皇太子平時未曾走過這道門,今天為何來這裏呀?”反賊無計可施,便奔向南門。高觿留下張子政等人把守西門,自己急忙趕到南門防備他們。但隻聽到傳呼省官姓名的聲音,遠遠地看見燭影之下阿合馬及左丞相郝禎已被誅殺。高觿於是與張九思一齊大呼道:“這就是反賊呀!”叱令衛士們趕快追捕,但高和尚等人都已逃走,隻有王著被抓住了。中丞也先貼木兒同高觿等,急馳趕往上都,將這件事上奏世祖。世祖覺得朝廷內外尚未安定,應當更加嚴守防備,於是在慰勞他們後又派他們急速返回。高和尚等人不久都被誅殺。

欲壑難填禿剌死

禿剌,太祖①次子察合台四世孫也。少以勇力聞。大德十一年②春,成宗崩,左丞相阿忽台等潛謀立安西王阿難答,而推皇後伯嶽吾氏稱製,中外洶洶。仁宗歸自懷孟③,引禿剌入內,縛阿忽台等以出,誅之,大事遂定。武宗④即位,第功,封越王,錫⑤金印,以紹興路為其封地。禿刺居常怏怏,有怨望意。至大⑥元年秋,武宗幸涼亭,將禦舟,禿剌前止之。帝曰:“爾何如?朕欲登舟。”禿剌曰:“人有常言:一箭中麋,毋曰自能;百兔未得,未可遽止。”此蓋國俗儕輩相靳之語,而禿剌言之,武宗由是銜焉。既而大宴萬歲山,禿剌醉起,解其腰帶擲諸地,嗔目謂帝曰:“爾與我者,止此爾!”帝益疑其有異誌。二年春,命楚王牙忽都、丞相脫脫、平章赤因鐵木兒鞫之,辭服,遂伏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