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文史英華(6)(3 / 3)

董用章治民

俊①忠實自許,不為夷險少移,臨陣,勇氣懾眾,立矢石間,怡然若無事,雖中傷亦不為動。每慕馬援②為人,曰:“馬革裹屍,援固可壯。”故戰必持矛先士卒,或諫止之,俊曰:“我人臣也,敵在前,不死,乃趨安脫危乎!”先是,戊子歲,朝於行在,諸將獻戶口,各增數要利,吏請如眾,俊曰:“民實少而欺以數多,他日上需求無應,必重斂以承命,是我獨利,而民日因也。”行元帥府時,狂男子三百餘人期日作亂,事覺,戮其渠魁,餘並釋之。深、冀③間妖人惑眾,圖為不軌,連逮者數萬人,有司議當族,俊力請主者,但誅首惡。永安節度使劉成叛降武仙於威州④,俊下令曰:“逆者一人,餘能去逆,即忠義士,與其家財,仍奏官之。眾果去成降。沃州民寨天台為盜⑤,既破降之,他將利其子女,欲掠之,俊曰:“城降而俘其家,仁者不為也。”眾義不取。南征時,人多歸俊願為奴者,既全其家,歸悉縱為民。鄰境人有被掠賣者,亦與直贖還之。

《元史·董俊傳》

【注釋】

①俊:即董俊,字用章,元朝真定槁城人(今河北正定境內),從太祖平金,有功。

②馬援:西漢大將,多次與胡人戰鬥,英勇殉國。

③深、冀:即今河北省境內。

④“永安”句:永安,地名,在今河北境內。武仙,金國大將,降元後複叛,兵敗身死。威州,地名,即今河北威縣。

⑤“沃州”句:沃州,地名,在今河北趙縣境內。天台,地名,在今河北境內。

【譯文】

董俊要求自己為人忠實,絲毫不為艱難險阻所改變,與敵人作戰,勇氣震懾眾人,立於弓箭飛石之間,鎮靜自若,如同無事,即使受傷也不為所動。他經常表示欽佩馬援的為人,並說:“馬革裹屍,馬援確實可以稱得上悲壯。”因此每次作戰他一定拿著兵器身先士卒衝在前麵,有人勸告他不要這樣,董俊說:“我是皇上的大臣,殺敵在前,不戰死,才算是平安無事,脫離危險呀!”起初,戊子年,大臣們、將領們在行宮朝見皇帝,眾位將領進獻戶口冊,都加大戶口數目以邀功請賞。董俊下屬官吏請求像其他將領一樣呈報戶口數目。董俊說:“百姓人口確實少,而撒謊多報人數,將來皇上無法征得所需百姓,一定要加重征收才能夠完成皇上的詔命,那麼這隻是我一個人獲得好處,而老百姓卻日益貧困了呀。”董俊在掌管元帥府的時候,有300多名狂妄的男子約定叛亂,事情被察覺後,隻誅殺了他們的首腦,其餘的人都被釋放了。深州、冀州有蠱惑民眾的妖人,圖謀不軌,官府接連逮捕了數萬人,有關部門建議全部誅殺,董俊極力懇請主持這一案件的主管者,隻須誅殺為首的作惡者就行了。永安節度使劉成在威州叛變投降武仙,董俊下令說:“隻有一人叛變,其餘的人隻要能離開叛變者,就是忠義之士,歸還其家產,並仍上奏朝廷委任為官。”部眾果然都離開劉成歸降了董俊。沃州有百姓在天台山盤踞作盜匪,在擊破盜匪的營寨後,其他將領要用盜匪的子女作奴仆,想搶掠山寨,蕭俊說:“敵城已經投降,而還要俘掠其百姓,這是仁慈的人不會作的事。”眾將便基於道義沒有搶掠。董俊南征的時候,百姓多願歸附作他的奴仆,董俊便保全他們的家人,返回後將他們都釋放為民。鄰境上百姓有的被俘獲出賣,董俊也拿出錢贖回他們。

擴廓飛揚跋扈

初,李思齊與察罕帖木兒同起義師①,齒位相等。及是擴廓帖木兒②總其兵,思齊心不能平。而張良弼③首拒命,孔興、脫列伯等皆以功自恃,各懷異見,請別為一軍,莫肯統屬。釁隙既開,遂成仇敵。擴廓帖木兒乃遣關保、虎林赤以兵西攻良弼於鹿台④,而思齊亦與良弼合,兵連不能罷。擴廓帖木兒始受命南征,而顧乃退居彰德⑤,又惟務用兵陝西⑥,天子之命置而不問,朝廷因疑其有異誌。皇太子之奔太原也,欲用唐肅宗靈武故事⑦,因而自立。擴廓帖木兒與孛蘭奚⑧等不從。及還京師,皇後奇氏⑨傳旨,令擴廓帖木兒以重兵擁太子入城,欲脅帝⑩禪之位。擴廓帖木兒知其意,比至京城三十裏,即散遣其軍。由是皇太子心銜之。及是,屢趣其出師江淮,擴廓帖木兒第遣弟脫因帖木兒及部將完哲、貊高以兵往山東。而西兵互相勝負,終不解。帝又下詔和解之,顧乃戕殺詔使天下奴等,而跋扈之跡成矣。

《元史·察罕帖木兒傳》

【注釋】

①“李思齊”句:李思齊,元末武將,農民起義後,他曾起兵鎮壓。察罕帖木兒,字廷瑞,曾祖、父親為有功之臣,元河南潁州沈丘人,元末起兵鎮壓農民起義。

②擴廓帖木兒:元末將領,本姓王,小字保保,今安徽臨泉人,察罕帖木兒之甥、養子,元末兵起後,從察罕起兵鎮壓紅巾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