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黨項先民用笛、簫流露心聲開始,拓跋思恭從宋朝引來了西夏人發展大型音樂的範本。李元昊改革唐宋音樂,100年後樂官李元儒把西夏音樂與漢樂融為一體,奏響了西夏滄桑的另一個側麵。100多年裏戰馬嘶叫聲過後,從邊塞中,傳來淒淒哀哀的歌聲。
西夏婦女生那麼多孩子,讓他們來到世上,究竟是為了戰爭,還是為了一個歡聚一堂的家?如果是為了家,家又在何處?
鄉關何處
戰爭的需要讓曆代帝王從不控製人口,在中國的遼、西夏、金、元時期一點也沒改變,他們對生兒育女大力提倡,給予重視,一方麵是為了補給戰爭死去的人,最首者當數元代。蒙古人在大肆向南北擴張時,國內男人能上戰場的幾乎都在前方作戰,蒙古國內經常是好幾個老婆等待著她們的丈夫回家;另一方麵是每個民族都熱愛生活,希望子孫繁茂,家族興旺。西夏人認為兒女都有了,才能定心。
女真人重視生子,皇帝更是如此,常常在皇室內產子時,祭奠一番,有時還大赦天下。
契丹人重視生育,以《重編燕北錄》中一段有關皇太後生育的文字為據,契丹人生育時要“望日番拜,八拜”。
反映在民間時,在西夏國土上生活的每一個人都不能擺脫封建思想觀念,他們被漢族同化,又延續著漢人的步伐,對生兒育女一樣重視,因為這是壯大家族的直接辦法。《西夏諺語》記載:“婦女有子金熔化。”是說婦女懷孕比什麼都重要。又記載:“能養育則百子當變化,能出行則千年當出行。”看來西夏人從不在乎生多少兒女,多多益善,至於養得起還是養不起,那是另外一回事。這其中,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幅淒涼的場景,甚至是惡性循環。西夏多戰事,15歲以上,60歲以下的男人都要到戰場上,犧牲了一茬再供一茬,家族缺頂梁柱了,再多生。而頻繁的戰爭使國力不支,這麼大的家口,生活究竟怎樣?
婦女懷孕或生育的時候,人們給了她們很好的照顧,這一點,可能是西夏備受苦難的婦女唯一值得安慰的吧。婦女在懷孕期間“步沉足重,衣腹寬鬆”,那麼就讓她們“行坐安養”。而且還要注意有關事項,《聖立義海》中說:母親在懷孕期間,對沒出生的孩子要長起善念。一方麵是孕婦向善,有保佑胎兒的意思;另一方麵孕婦不怒,不慍,保持心平氣和,就不傷胎氣。還有一層含義,那就是母親這樣做了,對腹中的胎兒有影響。達到胎教的效果。
注意清潔衛生,是西夏孕婦經常做的事,即便是失去自由的犯人,也按法律給予適當照顧,保持清潔的身體,讓孩子順利生產。《天盛律令》說:犯了死罪的孕婦,雖然不允許擔保出去,但要安排她一處幹淨的牢獄,派人侍奉。判有期徒刑的孕婦,在即將生產時,派人查明情況,如果真到生產日期,可以暫時擔保出去,“等產子一個月以後再推問”。
誰要是在毆打爭鬥中使“胎兒墮落”,肯定要受處罰,但在《天盛律令》中這一條已經殘失。
孩子出生時,西夏人不像契丹人要“望日番拜,八拜”,但西夏人在高興的同時還得讓臨生產的婦女記住:“養子忘命。”婦女生產時,要付出痛苦甚至生命的代價。
孩子生下來了,女真人要給孩子過滿月,過百日,每年生日也要舉行慶祝活動。黨項人對孩子滿月,百日是否重視不得而知,至少後來是重視了過生日,這主要表現在皇家。西夏稱蕃於金朝後,賀金朝皇帝生日,自公元1151年後,金朝也開始賀西夏皇帝仁宗的生日,時在九月。由此可知西夏仁宗的出生在九月。由金使前來西夏賀生日的記載中還知道了桓宗生於九月,襄宗生於十二月。
以下的工作是給兒女起名、教育,然後進行成年禮俗,以15歲為界限。15歲以內的男女可以訂婚,過了15歲就結婚。男的開始練武藝,女的操持好家。從這方麵看,西夏人的生活太簡單了,如果從另一種眼光看,黨項人從部落走向一個國家,其實也是簡單的。早期的黨項羌處於氏族社會,各“酋帥皆有地分,不相統攝”。內遷後,部落人口增大,向奴隸製發展的時候,開始了劫掠財富,俘掠奴隸。從公元983年李繼遷反宋到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大夏皇帝,是西夏奴隸製社會迅速走向封建化完成的階段,一直到1227年,從沒停止過戰爭。那麼,西夏婦女生那麼多孩子,讓他們來到世上,究竟是為了戰爭,還是為了一個歡聚一堂的家?如果是為了家,家又在何處?
189年彙集在一起的亡魂又由誰來祭奠呢?在西夏的國土上,那些幸存下來,並且傲立於曆史之中的寺廟、佛塔,靜靜地訴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