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國朝野中,飲酒風行,經常因飲酒荒政誤事,所以朝廷三令五申限製朝官貪酒。熙寧即位之初,便曾“詔公私禁酒”。公元1160年,海陵王詔令“禁朝官飲酒,犯者死”。世宗帝還身體力行,倡導節儉。他說:“如宴飲之多,近惟太子生日及歲元嚐飲酒,往者亦止上元、中秋飲之,亦未嚐致醉。”
遼國皇帝、臣僚中,酗酒者不乏其人,有的也曾因酒釀成大禍。遼世宗就是因本人與群臣酗酒而被害,穆宗更是以嗜酒而聞名的君王。《契丹國誌》卷五載:穆宗年少時,好遊戲,不重視國事,每個晚上都要喝酒,喝到第二天早上睡覺,中午才起來,於是,國人稱他為“睡王”。由於遼代朝野飲酒盛行,浪費大量糧食,事變不斷出現。朝廷也曾詔令限酒、禁酒。如興宗即位,詔令“禁諸職官不得擅造酒糜穀”,遇婚喪,須經有關部門的特批方可釀造。
西夏國對酒業的控製,是不是也因為這方麵呢?是不是也曾有英雄,帝王因為飲酒,誤了國事,或者敗了仗,送了自己的性命呢?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西夏人在接待其他國家的使臣時,也像遼國、金國、宋國那樣,以酒為好,歌舞助興。
我們相信,在西夏人使用的兵器中,沒有一樣是鈍的……
時尚的夏劍
“劍”是中國古代一種常見的防身兵器。它的出現比戈、斧、鉞要晚一些。它直身,尖鋒,兩邊有刃,後接短柄,常配有劍鞘,一般單手握持,主要用於擊刺,古人稱之為“直兵”。在中國,最早用劍的是北方地區遊牧民族,商民族使用的是一種曲柄式短劍,此類劍的劍身短小,一般隻用於隨身佩帶。東周以後,青銅劍的發展步入成熟、鼎盛時期,乃是貴族和士人的必備之物。春秋戰國時期,青銅鑄造業更加繁榮,鄂爾多斯飾有動物紋的青銅短劍,塑造了中國獨特的青銅文化。
西夏的刀劍製造非常出色,鍛造水平很高,個個都是精良的武器。李元昊統治西夏的時候,宋朝使節來會見李元昊,就聽到廳東側有千百人在鑄造兵器之聲,可以想象到當時鑄造的規模,精良的武器就是從一座座兵器機構中製造出來的。對於善於用兵的李元昊來說,經常舉兵奮戰,刀、劍、槍、甲的需求更為迫切,武器的好壞對作戰有重要影響,他是不會放過這個關鍵的。流譽當時的“夏劍”被稱為天下第一,十分名貴,宋朝文學家蘇軾曾給予很高評價。據說北宋末代皇帝本人也隨身佩帶“夏國劍”。西夏帝陵中出土的一把長達一米多的鐵劍,全劍身長就有88厘米,盡管劍體已經鏽蝕,但作為帝陵的陪葬物,說明當初就是一把名貴的長劍。
宋朝曾經禁止向西夏出售金屬,控製西夏的兵器,雖然出現過兵器短缺的情況,但不影響黨項人對兵器的愛好。
黨項民族自古擅長騎射、狩獵、征戰,自然離不開良弓勁弩。史書記載:西夏有竹牛,重數百斤,角甚長,黃黑相間,用以製弓極佳。竹牛就是犛牛,西夏盛產犛牛,而犛牛角則是製弓的極好原料。這種弓不僅性能良好,而且美觀耐用,也可以當作一種藝術品。當然弓一般還是用“柳幹皮弦所製”。文獻又記載,西夏都城興州出良馬,被中原購得,每張弓值數百千。當時宋朝曾有人買到10餘張西夏弓,作為禮物送給權臣童貫,可見其名貴。
黨項人還擅長製作機械性質較為複雜、威力很大的神臂弓。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熙寧年間,李定獻了一張弓,能射三百步,能穿透好幾層木片,被稱為“神臂弓”的,就是最好的利器。據說李定本是黨項羌的酋長,後來投靠了宋朝,做了官。這個人曾領兵與西夏作戰,對武器十分熟悉。這種質地精良的神臂弓,中原久已失傳,李定投靠宋朝後,就成了宋朝的兵器中重要的一種。
在兵器製造方麵,西夏也注意學習宋朝的先進技術。早在李德明時期,西夏就想利用宋朝的武器裝備自己。公元1009年,李德明派往宋朝的使臣白守貴請求買宋朝的弓弩,沒得到許可,而這位使臣沒辜負李德明的心願,他在宋朝京師開封仿造了軍器帶回西夏。公元1012年,宋朝曾下詔禁止武器外傳,李元昊欲變被動為主動,多次發兵攻打宋朝,從戰場上奪取宋朝的兵器,以補西夏兵器之缺,然後握著這些兵器再攻打宋朝。
“甲胄”是指用來護身的金屬衣帽,最先出現的是胄,就是一種金屬帽子,它出自對“戈”類勾啄性殺傷武器的需要而做的。田況在《兵策》中說西夏的甲胄,采用“冷鍛工藝,堅滑光瑩,非勁駑可入”。西夏陵園中,出土了大量甲片,製作非常精細,它們厚薄均勻,孔眼劃一,印證了史書上所載的內容並不是虛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