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見朱標過於柔弱,倒是四皇子燕王朱棣聰穎勇武,有些像他自己,曾打算把太子朱標廢掉,立朱棣當太子,跟幾個大臣商量,大臣們都認為廢長立幼,不合宗法,都不同意。但朱標知道後,明白父皇不喜歡自己,終日惶懼不安,於洪武二十五年因病去世。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依據宗法原則,便立朱標長子朱允為帝位繼承人。明太祖是農家出身的,對農民生活多少有點了解。他即位以後,也注意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他告誡地方官員說:“現在天下剛剛安定,百姓4財力困乏,好像初飛的鳥,不能拔它的毛;新種的樹,不能搖它的根。”他要官員們廉潔守法,不能貪贓枉法,加重人民負擔。以後,他又招集流亡農民,開墾荒地,免除三年的勞役和賦稅;要各地駐軍屯田墾荒,做到糧食自給。他還興修水利,獎勵植棉種麻。所以,明朝初年的農業生產有了很明顯的發展,新建立的明王朝統治也鞏固下來。
神機妙算劉伯溫
劉基,浙江青田人。人們常叫他劉伯溫,伯溫是他的字。他是個很有學問的知識分子。年輕時,他在元朝政府中做過官,看到元朝統治日益腐敗,一場社會大變動即將到來,就辭去官職回到家鄉青田隱居起來。朱元璋帶兵打到浙江的時候,聽到了劉基的名聲,便派人帶著禮物與自己的親筆信,去見劉基,非常懇切地邀請他出山,與自己一同推翻元朝的統治,為天下百姓爭活路。劉基見朱元璋確有成就事業的魄力和氣度,就來到朱元璋的軍營。朱元璋立刻與劉基徹夜長談。當時,朱元璋剛占領應天不久,劉基就替他分析了形勢,勸告朱元璋不必急於稱王,讓劉福通去正麵對付元軍,做自己的軍事屏障;也不要急於吞並浙江的方國珍和江蘇的張士誠。因為方國珍勢單力薄,不足為患;張士誠雖有相當實力,卻在占領平江(今江蘇蘇州)以後隻顧享樂,胸無大誌。而更重要的是要養精蓄銳,準備全力對付西邊的陳友諒。朱元璋聽得心服口服,連連誇獎道:“伯溫先生,你真是我的臥龍(諸葛亮,劉備的軍師)啊!”朱元璋按照劉基的策略部署兵力,鞏固根據地,擴軍備戰。當陳友諒數十萬大軍兵臨應天城(今江蘇南京)下的時候,劉基提出了東邊穩住張士誠,避免遭到東西夾擊的態勢,然後以智取勝的計謀。朱元璋采納了劉基的意見,用智謀挫敗了陳友諒。從此,朱元璋更加信任劉基,說他就像輔助漢高祖的足智多謀的張良。
劉基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適時地對朱元璋提出明智的建議。朱元璋正式做皇帝後,就大封功臣。那些跟隨他出生入死打江山的文臣武將,有的封“公”,有的封“侯”。比如,李善長封韓國公,徐達封魏國公,常遇春封鄂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康茂才等十八人也封了侯。論功勞,朱元璋要封劉基為“公”,但他堅決不受。以後,又要給他封“侯”,他還是推辭。最後,實在推辭不掉,隻好接受一個三等爵位,叫誠意伯。當時被封了高位的人大都得意忘形,他們很不理解劉基的謙讓。但是,對社會、曆史了解透徹的劉基,早就看透了朱元璋的本質——這是一個可以共患難,卻難以同享樂的帝王,因此,盡量與他拉開距離。到朱元璋當皇帝後的第三年,劉基就請求告病回家,但沒有得到朱元璋的允許。又過了一年,劉基的夫人在家鄉病死,他乘奔喪之機回到老家,再也不出來了。劉基離開朝廷後不久,朱元璋開始大殺功臣。他親手封的那些公侯們,差不多被他殺個精光,隻有劉基等少數幾個人逃過這一厄運。這再次證明了劉基的聰明。
明太祖嚴懲貪吏
明朝建國後不久,官吏貪贓枉法的事接連發生,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明太祖朱元璋讓各府、州、縣和衛所在衙門的左邊,修一座小廟,裏麵供土地神;在官衙大堂公座的左邊,懸掛著一個人皮楦滿草的袋子,叫“皮草囊”,相傳全國都是如此。明太祖深知“官逼民反”的道理。他說:“元朝因為寬容放縱貪官汙吏,把江山丟掉了,如今我得天下,若不用嚴刑峻法便不足以矯正積弊!”他規定官吏貪贓80貫錢(每貫1000文錢,約折銀一兩)的便絞死示眾,然後剝皮實草,做成人形袋子,掛在當地衙門的大堂上,以儆效尤。明太祖還頒布了一道命令,允許鄉亭老人(裏甲編製中負責水利興修、風俗教化以及民事糾紛的人)有參議政事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