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京劇《海港》編創演出的前前後後(2)(3 / 3)

1965年,張春橋已經在忙於搞批《海瑞罷官》的文章,沒有心思管《海港》了,才於年末把這副擔子推給了李太成同誌。

修改稿《海港》於1966年2月基本完成,可是江青突然叫劇組的編、導、演員停止排練,都去看新華京劇團演出的《龍江頌》,並和《海港》作比較,看看哪個好。

劇組同誌聽到這個消息都感到突然,並聽說打算把李麗芳調去主演《龍江頌》。何慢說,《龍江頌》的主角黨支部書記是男的,怎麼調李麗芳同誌去演?劇組同誌商量後還是向張春橋寫了一個報告,說《龍江頌》雖然很好,但《海港》是寫上海碼頭工人的題材,而且幾經劇組努力,日益完善,應該繼續進行。這個報告上去後沒有下文,對劇組工作確實有所影響,但依據聞捷的統稿,由章琴執導,排練工作仍在繼續進行。5月初響排後,整個工作組都認為有所提高。後經市領導審看又作了肯定,這一稿由於江青、張春橋忙於炮製對《海瑞罷官》的批判文章和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具體插手幹擾較少,因而進展也較順利。1966年10月,《海港》作為國慶獻演劇目由上海京劇院去北京參加演出,用的就是這一稿。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劇組黨支部書記李俐奉命宣布:《海港》修改告一段落,劇組解散。編劇除留聞捷、李曉民外,其餘人員各回原單位參加“文化大革命”。誰也沒有想到,一場急風暴雨,全國性的大災難就此降臨。不久,李太成、何慢、鄭拾風等都被戴上“走資派”、“修正主義分子”、“反革命”、“對抗旗手江青”等帽子,遭到批判、鬥爭、隔離審查。《海港》成為“樣板”以後

1967年春天,在“文化大革命”混亂中,突然傳來江青指令,為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5周年,調集了八個優秀現代劇晉京演出,上海的《智取威虎山》、《海港》、舞劇《白毛女》都要赴京接受毛主席與黨中央的審查。

京劇《海港》5月中旬開始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劇場公演,這次演出的陣容是:方海珍由李麗芳扮演,高誌揚由趙文奎扮演,馬洪亮由朱文虎扮演,韓小強由周卓然扮演,錢守維由艾世菊扮演。其間還到解放軍總後勤部慰問演出。6月10日晚,周總理、江青等觀看了《海港》的演出,演出結束,周總理登上舞台親切接見全體人員,祝賀演出成功,並與大家合影留念。他說:“可以給主席看了。”接著表示是否請林彪先看一下。隔了幾天,林彪的秘書打電話來說:“林副主席問,主席什麼時候看?他跟主席一起看。”6月22日晚上劇組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演出,毛澤東在林彪、周恩來、陳伯達、康生、李富春、董必武、江青、張春橋、葉群、楊成武、肖華、王力、關鋒、戚本禹等陪同下觀看了《海港》。演出結束,毛主席等領導人登上舞台祝賀演出成功,並與大家握手,合影留念。

1969年、1970年,張春橋、徐景賢、於會泳又抓《海港》的修改。據說是主要貫徹毛主席要加強敵我矛盾的指示。具體由上海市文化係統革籌會文藝革命組負責聯係。當時重新組織了一個班子,編劇中除李曉民外,還有王煉、黎中城和張士敏。當時創作組裏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要改成敵我矛盾,事情要搞大;另一種認為還是在原有基礎上修改。因此搞了兩個提綱,其中一個提綱事情搞大了,一船米包都沾上了玻璃纖維,後來被否定了。創作組又去碼頭深入生活,收集到一個材料,有一個洋奴出身的倉庫管理員對共產黨刻骨仇恨,曾說過“我看見共產黨員,眼睛都要出血”。創作人員不敢寫進劇本,張春橋、姚文元說可以寫。於是,把錢守維改成了階級敵人,他故意利用玻璃纖維製造事端,破壞我們的國際聲譽,事情敗露後,又妄圖逃到外輪上,最後被碼頭工人揪了回來。

1971年9月,經周恩來總理批示,劇組把改成敵我矛盾的戲帶到北京,在首都劇場江青看了後說,現在可以拍電影了,拍好電影再請主席看。1972年2月,《紅旗》雜誌發表《海港》劇本,稱為“一九七二年一月演出本”,即定稿本。然後投入拍攝電影,由上海組成謝晉、傅超武任導演的攝製組,但在北京借攝影棚拍攝。《海港》電影在北京拍了兩次,江青總是不滿意,弄得劇組大多數人員喪失了信心。由於反響較大,江青才不得不決定由攝製組對第二次拍的電影作局部改動,而後同意放映。

這時,江青自稱京劇《海港》是她“淌著心上的血寫的”,她成了“第一編劇、導演、作曲和舞台美術設計”。並反過來,要淮劇向京劇《海港》學習,移植時一個字也不能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