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京劇《海港》編創演出的前前後後(1)(1 / 3)

何慢沈鴻鑫

年輕編劇到碼頭深入生活

1963年6月,上海人民淮劇團的年輕編劇李曉民響應黨的號召,背著鋪蓋行李到上海彙山碼頭港務局第三裝卸作業區深入生活,打算以淮劇藝術把碼頭工人的生活再現於舞台。

他與工人們一起搬生鐵、扛米包、抬水泥、下船艙,一起開會學習。後來又跟著支部書記、工會主席做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了解、觀察碼頭工人的生活。

當時,正好有一批青年學生分配到碼頭當裝卸工,其中有些人認為裝卸工又髒又累又丟人,“大材小用,沒有前途”,而不安心工作。為此區領導舉辦了一個階級教育展覽會,以教育青年。

會後,黨支部書記金日華對李曉民說,能否寫一個小戲,描寫老一代的碼頭工人如何珍視用鮮血換來的主人公地位以及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建設新海港的願望;而某些青年人卻看不起碼頭工人這一行,整天空談什麼“遠大理想”,通過戲劇教育青年工人把遠大理想和平凡工作結合起來。李曉民當即一口答應,連夜編寫了一出名叫《十字路口》的什錦小戲。

上港三區領導對李曉民寫出的劇本十分重視,立即安排區裏的業餘文娛骨幹進行排練,並在三區禮堂為廣大工人演出。這個小戲大受歡迎,反響十分強烈。後來幹脆組成業餘文藝小分隊送戲上門,到沿黃浦江的各港區進行巡回演出。

與此同時,李曉民在碼頭領導的支持下,召開了各種座談會,請碼頭的工人、幹部提意見,出點子,講故事,進一步豐富生活素材。有一次他聽到這樣一件事情:某裝卸組在裝運出國大米時,因為疏忽,大米中混進了玻璃纖維,致使大米出國後又被退回。這是一起裝卸事故,但恰恰是一個重要的創作素材,李曉民心頭為之一亮,頓時豁然開朗,一個反映碼頭工人生活的大戲逐漸在李曉民的頭腦中孕育。

淮劇《海港的早晨》大受歡迎

李曉民向上海市淮劇團團長丁瑤同誌和市文化局的創作組織部門彙報了自己準備描寫由於一個青年工人不安心碼頭工作,錯將一個沾有玻璃纖維的散包混進了出國大米之中,裝卸組長及時發現,連夜組織翻艙,終於查出了那隻散包,避免了一起國際性的事故。在聽取了李曉民詳細的創作想法之後,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李太成、淮劇團團長丁瑤同誌很快就表示支持,他們認為應該把平凡的碼頭裝卸工作和遠大的理想結合起來,每個人通過平凡而艱苦的勞動,去達到遠大的理想,這是一個具有普遍現實意義和深遠曆史意義的主題思想,其意義的廣泛性遠遠超過了碼頭工作行業的局限。

在市文化局和劇團的鼓勵下,李曉民開始了劇本的創作。市文化局專門指定何慢同誌與他聯絡,並把海港題材的創作列入局劇目工作室組織現代戲創作的重點。

經過夜以繼日的辛勤努力,1963年12月淮劇《海港的早晨》初稿終於完成,並打印成冊。

這個戲塑造了一係列碼頭工人的形象,其中有黨支部書記金樹英、生產組長劉大江、老工人王德貴、青年工人餘寶昌、團支部書記洪鈴、倉庫老保管員錢守維,還有劉大江的妻子和餘寶昌的母親等。劇本中展現了經過曆史巨變的上海碼頭的新景象,老一輩碼頭工人對這些變化,感到無比興奮和自豪,而在青年工人中間有一股輕視碼頭工作的思潮。圍繞散包事件,兩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不同的工作態度,更加涇渭分明。黨支部書記金樹英、生產組長劉大江帶領青年工人洪鈴等一絲不苟,追查散包,說明遠大的理想靠腳踏實地的平凡勞動去實現,使原來隻空談遠大理想和抱負卻看不起碼頭裝卸工作而造成事故的青年工人餘寶昌,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動,從而提高了認識,決心跟老一輩和青年一代碼頭工人團結奮鬥,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貢獻自己的青春。

劇本很快就投入排練,淮劇團領導組織了強大的陣容,戲中的金樹英,由筱文豔扮演,劉大江由楊占魁扮演,王德貴由何叫天扮演,餘寶昌由吳開富扮演,洪鈴由朱金霞扮演,劉妻由裴筱芬扮演,餘母由高豔秋扮演,倉庫保管員老許由徐桂芳扮演,導演張石流,作曲潘鳳嶺、宗海南,舞台美術設計林洪。

曾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長的老戲劇家於伶抱病到排練現場指導,他看了排練後,建議將出國糧食改為支援亞非拉的大米。市文化局副局長呂複同誌幫助解決了劇本中的一個難題:即戲中的青年餘寶昌,在慌亂中將混進玻璃纖維的散包丟在現場,然後順手牽羊地將平車上的出國小麥錯當大米包扛走,這樣由“調包”造成的“錯包事故”,就使劇情更加合理又扣人心弦。1964年春節,淮劇《海港的早晨》在上海黃浦劇場正式公演。受到上海數萬碼頭工人的熱烈歡迎,《海港的早晨》的演出成功,在淮劇藝術史上寫下了光彩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