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自國家用兵以來,下令民間以現錢納稅,本來百姓已不堪負擔,然於其中所謂和買折帛,尤其是名不正而斂取最重。偶爾閱讀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太常博士許載著的《吳唐拾遺錄》,其中的記載,大多是其他書沒有記載的內容。其中一篇叫《勸農桑》,說:“五代吳順義年中,收取賦稅的官員整理戶籍,製定租稅,定為上上等田的,每一頃稅錢二貫一百文,中等田一頃稅錢一貫八百文,下等四一頃一千五百文。都是交足陌現錢(每貫十足為一百枚,稱為足陌錢),如果現錢不足,允許按市價折收金銀。根據丁口征收的調,也折合收現錢。
宋齊丘當時擔任員外郎,上策請求抬高市場價,再折合為綢、綿、絹本色。說:‘江淮之地,唐末以來,戰爭不斷。如今兵革剛剛停息,百姓也剛剛獲得喘息的機會。而必定要交現錢,或折成金銀,這都不是百姓耕種田地可以獲得的。不通過買賣就難以將實物換成現錢,這無非是教老百姓都去舍本求末罷了。’當時,絹每匹市價五百文,綢六百文,綿每兩十五文,宋齊丘請求將絹提高為每匹一貫七百文,綢一匹為二貫四百文,綿每兩四十文,都是足陌錢,丁口課調,亦請免除征收。時朝廷喧嘩不已,要求阻止宋齊丘的辦法,認為這樣國家虧損太大。齊丘寫信給宰相徐知誥說:‘明公總統百官,治理大國,督責百姓交納現錢與金銀,以求國家的富庶,這樣做可以說是拿著帶毛的掃帚去救火,攪著水以求其清澈,欲想火滅水清可得到嗎?’徐知誥看了信,說:‘這是勸農的上策。’隨即實行。自是不到十年時間,野無閑田,桑無隙地,自吳到南唐,自南唐到宋朝,民到如今還仍然受惠於齊丘的建議。”
宋齊丘的建議是太美了,而徐知誥及時采納他的建議,也可以說是賢明宰相。而《九國誌·齊丘傳》中略而不書此事,《資治通鑒》也將此事漏記。如今的君子治國,隻知道榨取百姓以增加國家財富,難道不有愧於偏僻小國的宋齊丘嗎?宋齊丘的平生之事,我就不在這裏說了。
鹹木元子
【原文】
《玉篇》、《唐韻》、釋杬字雲:“木名,出豫章,煎汁,藏果及卵不壞。”《異物誌》雲:“杬子,音元,鹽鴨子也。”以其用杬木皮汁和鹽漬之。今吾鄉處處有此,乃如蒼耳、益母,莖幹不純是木。小人爭鬥者,取其葉挼摖皮膚,輒作赤腫,如被傷,以誣賴其敵。至藏鴨卵,則又以染其外,使若赭色雲。
【譯文】
《玉篇》、《唐韻》解釋杬字說:“木名,產於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帶,煎汁,保藏水果與禽蛋時不壞。”《異物誌》說:“杬子,音元,就是鹽鴨子。”鴨子用杬木皮汁和鹽浸漬。如今我家鄉到處都有這種樹木,就像蒼耳、益母一樣多,莖幹不純是木。小人爭吵打架,取其葉擦皮膚,立即紅腫,如同打傷,以便誣賴對方。藏鴨蛋時,就用它來染蛋殼,使之呈紅褐色。
月中桂兔
【原文】
《西陽雜俎·大咫篇》,載月星神異數事。其命名之義,取《國語》楚靈王曰“是知大咫,安知民則”之說。其紀月中贍佳,引釋氏書,言須彌山南麵有閻扶樹,月過樹,影入月中。或言月中贍桂,地影也,空處,水影也。予記東坡公《鑒空閣詩》雲:“明月本自明,無心孰為鏡。掛空如水鑒,寫此山河影。我觀大瀛海,巨浸與天永。九州居其間,無異蛇盤鏡。空水兩無質,相照但耿耿。妄雲桂兔蟆,俗說皆可屏。”正用此說。其詩在集中,題為《和黃秀才》。頃予遊南海,西歸之日,泊舟金利山下,登崇福寺,有閣枕江流,標曰“鑒空”,正見詩牌揭其上,蓋當時臨賦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