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我們作為高等學校的教師,作為科研人員,創新究竟為了什麼,光是為了發表幾篇文章?為了提個職稱?為了獲得個人榮譽?還是創新要為國家作貢獻,為億萬人民造福,為新一代科技人員的成長作貢獻。我覺得在做出貢獻的同時,國家和人民也不會忘記你們的貢獻,評價是公平的。實驗室的研究工作已經真正走到了這個方向和目標上來,這是很值得鼓勵、很值得肯定的,希望能夠長期地堅持下去,不要動搖,不要受某些單位一時的評價體係所幹擾和左右,要相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以後判斷是對的,才是最根本的準則。過去有一段時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評價指標比較偏向適合於自然科學和基礎研究類的學科,把論文抬得很高,而且論文也強調數量,實驗室向評價指標妥協,所以質量也上不去。如今過了10來年,再回過頭來看看,幾千篇文章裏有幾篇留下痕跡的,對人類的發展有影響的太少。所以我覺得文章僅僅是一個中間的評價過程,最終的評價過程還是實踐,是科學的實踐,生產的實踐,社會發展的實踐。特別對工程類專業更重要,否則會走偏方向。做了很多沒有用的文章,犧牲了很多青春年華,結果沒有做對國家有貢獻的事情。我注意到我們實驗室的SCI文章是增加的,但是數量比起某些學科來還不是很多,我覺得可以自己看一下我們的文章夠不夠質量,重點還是要放在質量上,不要片麵追求數量。不同的學科文章的產出也是不一樣的,做資源環境的,做一個工作可能要10年左右的周期,甚至更長,怎麼可能發表很多文章;做生命科學的,做化學的,反應過程不過十幾秒的時間,可以做很多文章,當然化學方麵的文章就多;還比如說做對撞機工作的,一篇文章簽名的就有兩三百個,怎麼跟做理論物理的、做數學的去比較,還是要實事求是地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希望學術委員會一起努力,把握這個方向,支持和鼓勵實驗室,讓重點實驗室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實驗室隊伍看來是年輕的、富有創造力的、也是已經比較成熟的,我覺得在工程方麵要比過去做得好,比如智能化電液控製銅電解陽極自動生產線,能夠連續生產,不是光是一個液壓器,不是做完了以後,光是發表文章,東西沒有,這是不行的。第二個我覺得,在人才培養上,博士生導師、教授、新的副教授和博士後已經形成一個人才梯隊。這個實驗室的整個領導班子是比較團結的,主要原因是為首者要出於公心,不是有權在手,為自己謀福利;第二要有公平、公正、透明的測評製度,評價大家的成績。不透明、不公平、不公正的評價方式,實驗室一定要走下坡。這幾年實驗室能夠不斷地持續發展,跟建立了一套製度是分不開的,不是有什麼幾級考核製度嗎,教授還要評九級、八級、七級的製度,有的人批評這是算工分,我覺得隻要科學,算算也無妨。不提倡教授去算什麼工分,但是科學量化業績還是有道理的。對做基礎研究的,對新來的同誌,還有對實驗室作出重要貢獻的老同誌,都要實事求是地對待,對年長的和年輕的一樣考核,老同誌當然受不了,可以適當地給一個基數。我覺得建立的這套製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