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西德科研組織和教育製度管見(2 / 3)

西德的研究人員和輔助人員之間,盡管社會地位上仍有差別,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收入的差別也不懸殊,據說一個青年工程師和一名同齡的青年技工或職員之間的工資差別僅在5%—15%之間。這種相對平均的分配方式是使各類人員安心職守,各得其所的經濟原因,也是一個發達社會人們分工協作、安定協調的根據之一。

我所在的研究所共有工作人員85人,其中僅5人由大學開支,其餘均依靠合同科研支薪金(科研費的80%以上用於支付研究人員薪金)。重要科研儀器設備的購置按曆年科研成果和今後的實際需要,向有關科研基金組織或企業財團申請。這樣的經濟結構促使他們講究工效,精打細算,這也正是他們自覺地調整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比例關係的經濟杠杆。想到我國存在的科研和生產脫節,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比例左右搖擺,人才和器材方麵的嚴重浪費,缺乏經濟杠杆不能不是一個重要原因。這一經濟杠杆迫使學術領導人學會經濟學,做好當家人。這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百廢待興的發展中國家顯得更為重要。

教 育 製 度

一、教研合一的高校體製

亞琛工業大學是西德最有聲望的工業大學之一,近年來已發展成一所完整的綜合大學,設有7個係,1979—1980年度冬季注冊學生達25447名,有正教授200餘名,研究所(室)100餘間,擁有歐州最大的機床研究中心,並正在新建一座歐州最大的醫療研究中心。幾乎每一個教研室都設有相應的研究室或所。從教授到博士研究生都身兼兩職,既是科研人員又負擔教學任務。從液壓氣動研究所來說,他們的科研和教學工作之間的工作量比例約為8∶2.

學生勤工儉學,中期研究論文和畢業論文幾乎全部在校內各研究所進行。他們的研究室確是教學科研的基地,學校真正成了科研和教學的兩個中心。科研成果充實教材內容一般分為兩步,第一步開設專題課程,嗣後編入基本教材。他們普遍認為:“一所大學的三項基本建設(師資、教材和圖書、科研實驗基地建設)中最基礎的是科研和實驗設備的建設,這是建造培養工程師的搖籃”。的確,建設一所一流大學,單靠編寫教材是不行的,必須有第一流的師資,必須有第一流的科研成果和第一流的科研工作條件,才能造就高質量的學生。

教研結合的高校體製,也是他們理論聯係實際的學風的物質基礎和組織保證。

我國的科研教學體製不同於西德,國家的科研中心實際上不在大學,而是在科學院和各部委直屬研究所。有許多同誌把大學科研視作副業,說什麼“學校辦所,不務正業”,實在叫人啼笑皆非。但是科學院和各部委研究所也在培養研究生,為何不有計劃地進行適當調整或聯合,把科學研究的過程和培養人才的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呢?國家應有計劃地扶持大學辦所。

二、理論聯係實際的良好作風

另一個感受是他們已養成了理論聯係實際的良好學風。

在資本主義社會裏,經濟法則主宰一切,而經濟效果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科學技術,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必須是理論與實際的良好結合。空頭理論並不能為資本家帶來利潤,也不可能使科學家本人和他的事業發展得到經濟資助,這也許是養成他們學風的社會原因。

他們的大學生在學習期間一般都勤工儉學,每周用20小時在研究所作科研助手,學到許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實際技能。在教學計劃中除了課堂教學外,五年內有三項中間研究論文和畢業論文綜合性實踐環節,並到工廠參觀實習,因此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他們的畢業論文和研究論文題目幾乎全部結合科研任務進行,沒有虛擬題目、假題真做的,並放手讓學生獨立工作。論文評審的要求有三條,即:對技術背景和基本理論的全麵分析;計算機模擬研究的結果;實驗研究的成果。他們認為一個工程師的職責就在於能夠按照科學的工作方法,正確地、經濟地、迅速地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理論聯係實際的學風本來就是我黨的優良傳統,但由於我們的教育長期受封建教育思想的影響,加上科研、實驗在人力、物力上的困難,以及聯係實際比較無的放矢,當前的學風並不令人滿意。學製縮短以後強調基礎理論,砍掉的不少是實踐性環節,許多學生“滿腹經綸”不知如何使用,加上前幾年升等、升職中的一些偏向,使得空頭理論、繁瑣哲學在一些人中間又風行起來。若不予以糾正,我想對“四化”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