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綜合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教師起著十分重要的主導作用。學校辦學水平和培養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因此,建設一支素質好、水平高、效益強的師資隊伍,是學校一項長期性、基礎性、戰略性的工作。當前師資隊伍的建設,必須著眼於調動廣大教師從事教學和改革活動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要改變傳統的高校人事管理格局,改變“教好教壞一個樣”的大鍋飯現象,革除阻礙隊伍建設的論資排輩、門戶之見等陳規陋習,克服安於現狀、懼怕變革、思想懶惰、墨守成規的習慣勢力,振奮起積極進取、努力向上、開拓進取的精神,建立和完善教師評估、考核、招聘、流動等製度,逐步形成一種公平競爭、雙向選擇型的高校師資管理新機製。
———建立以“按需設崗,按崗定編,擇優聘任”為原則的教師職務聘任製,合理分流,優化組合教師隊伍。當前深化專業技術職務聘任製的改革,必須合理地引入競爭機製,製訂鼓勵競爭、鼓勵優秀人才冒尖的政策。根據學科建設和長遠發展規劃,在崗位設置、編製定額上,應分別主次,保證重點,扶持先進。通過聘任製的杠杆作用,促使老的學科專業拓寬和轉向,保證重點學科、新興學科的建設需要。要采取差額評審、差額出任、規定任聘期限等措施,建立步步有競爭的機製,提倡優勝劣汰;明確規定各級技術職務的任聘年齡界限,采取公平競爭、公開招聘的方法,建立和完善校內優秀人才特別評審製度;建立校內待業製度和校內外流動製度,促進教師隊伍合理分流,等等。總之,要通過聘任製的改革,克服高校師資建設中普遍存在的論資排輩、近親繁衍等弊端,形成合理的梯隊結構,活躍學術思想,增強學術競爭,提高隊伍活力。
———建立並完善以“公開招聘、公開競爭、擇優選聘”為原則的校內外招聘製度。經國家教委批準,我校從1988年4月開始,在國內外公開招聘教授和海外留學的博士生,麵向社會引進了一批素質好、學術水平高,又具有豐富實際經驗的中青年優秀學術骨幹。這種麵向社會公開招聘高級人才的方法,改變了以往封閉的聘任體係,有利於提高學術水平和開展學術競爭。當前要繼續完善這種公開招聘製度,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使之正規化、製度化和科學化,並成為學校人事管理新製度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通過給受聘者以相應的職務和待遇,明確他們的責任和權利,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以推動學校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設立“流動編製”,建設好以年輕教師為主體的教學科研流動梯隊。長期以來,高校人事管理上采取的一次分配定終身的方法,導致了學校師資隊伍的不斷膨脹和老化,人員難以流動、梯隊建設缺乏生氣和後勁。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校從1988年5月開始,在全校教師總編製中劃出一塊作為流動編製,明確規定,凡新留校任教的本科生、碩士生以及分配來校的同類人員、一律先進入流動編製,由校方與受聘者訂立為期三年的聘任合同。聘任期滿,雙向選擇、合理分流,少部分經考核擇優續聘留校,大部分可通過二次分配轉入企事業單位、高校科研機構工作,亦可繼續深造,攻讀高一級學位。實行流動編製後,原由固定人員承擔的講師和助教、助研等工作,均由流動人員承擔,學校則集中精力抓好以正副教授為主體的教師隊伍和一支精幹的高水平管理骨幹和後勤骨幹隊伍建設,以利於提高教育和科研質量,培養高質量的學生。
———實行內部工資改革,理順分配關係。把各類人員的勞績與經濟收益直接掛鉤,調動隊伍的積極性。學校內部工資改革,原則是貫徹“按勞分配,統籌兼顧”的方針,在搞好教職工定編、定崗,逐步實施層層勞動工資定額包幹的前提下,逐步實行“小級差,年年加”,同時對有突出貢獻的教師給予破格晉級,優者重獎,差者酌罰,把他們的經濟收益與工作效益和質量成果直接掛鉤。希望通過內部工資改革,一方麵理順分配關係,改變腦體倒掛及校內分配不公的狀況,使在事業上正處於發展創造的最佳年齡,付出的勞動、做出的貢獻較大,而經濟收入偏低的知識分子得到一定的補償;另一方麵,打破平均主義和大鍋飯,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教學科研水平、提高學校管理水平,提高後勤服務質量,從而提高辦學的總體效益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