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一個主要環節,深化教學改革,必須緊緊抓住提高教育質量這個核心。當前,教學領域的改革,要把著眼點放在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激發學習主動性上。把淘汰製引入學生培養的全過程,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努力進取、奮發成長的良好氛圍。
———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實行優才優育,大麵積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浙江大學自1984年創辦了由優秀學生組成的“混合班”,采取“起點高,進度快,內容新,注意能力培養”,全麵強化基礎課,外語課教學,學習理科課程並進行嚴格思維訓練,實行嚴格淘汰製等特殊培養措施,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使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同時得到了極大提高。其後,又借鑒“混合班”的經驗,創辦了“基礎教育提高班”,擴大了因材施教的麵。當前要在繼續辦好“混合班”,擴大提高班的同時,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以“混合班”和“提高班”的經驗指導全校的本科教學改革,要從強化基礎訓練著手,發揮學校理科教學的優勢,大麵積提高教學質量,創造有利於各種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條件。
———進一步完善學分製,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實行的學分製,基本上還是沿襲學年製的舊模式,這不利於培養社會急需的各種人才。學校要根據教學改革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學分製,使之真正成為鼓勵學生冒尖,發揮學生個性和特長的一種有效製度。要通過建立和完善學生選課製,增加選修課,逐步推行主輔修製;要鼓勵優秀學生自學、參加免修考試、跨專業選課,在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必修學分,通過考試,取得最低畢業學分之後,提前畢業或報考研究生。理科係的學生可在二、三年級分流,實行按選課組(專門化)教學,部分學生可轉向或輔修相近的工科專業課程,以促進理工結合,適應社會需求。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要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投向改革實際,接觸工農群眾,引導他們加強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總方針的認識,加強對國情和現狀的了解,增強獻身四化,投向改革的社會責任感。同時要加強工程實踐的訓練,通過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暑期短學期的實踐教學,把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改革抓好,建設好校內校外教學實踐基地。通過“預分配—聯合培養”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克服理論脫離實際的傾向,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開拓創新的能力。
———建立並完善“科學評分合理淘汰製”,嚴格把好畢業環節考核的質量關。我校從1987年開始試行“科學評分合理淘汰製”,即在畢業設計(論文)評分時,規定嚴格的評分標準和評分等級比例,優等占15%,良好占30%,中等占40%,及格、不及格占15%,按新的五級九等(優、良、中、及格各分AB等)製進行評分,並且規定了不及格者必須補做畢業設計,考核及格後再補發畢業證書。畢業設計考核方法的改革,使本科教育最後環節的質量受到嚴格的檢驗,長期以來形成的學生畢業“應付過關”,教師考核時搞“平均主義”、“送人情分”等現象得到有力的約束,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學習動力。
———努力改進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提高教育質量和科技水平為中心,以培養“四有”人才為根本任務,建立能適應校長負責製的,黨政工團齊抓共管,教職員工共同培育和廣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新體製,形成“提高思想認識和政策、規範引導、法製約束和嚴格的校紀管理相結合”的新格局。改進和加強教職工的思想工作,提高教職工的思想水平和教學責任心,以教職工的模範行動影響帶動廣大學生。積極推進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和思想教育課程的建設,提高學生的馬列主義基礎理論修養和思想品德修養,認真研究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特點、規律、內容和方法,增強預見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把經常性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的科學管理結合起來,進一步繼承和發揚“求是創新”的優良校風,從嚴治校,從嚴治學,積極組織和開展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建設一個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育人環境。
三、改革人事管理體製,健全教師評估、考核、流動、招聘、獎勵製度,優化隊伍組合,建設一支素質好、水平高、效益強的師資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