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麵推進和深化高等學校的綜合改革,必須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總方針,堅持以提高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為中心,把培養適應四化建設實際需要、德智體全麵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要積極組織師生員工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三大精神,以改革統攬學校工作的全局,加快深化改革,發揮優勢,適應需求,提高水平,辦出特色,不斷增強學校辦學的活力和動力,把浙江大學建設成為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兼有文管,教育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穩定居於國內同類大學前列,在國際上有影響的綜合性理工科大學。
一、以分配製度改革為龍頭,正確地引入競爭機製,深化教育改革,自覺適應商品經濟和社會科技發展的需要
隨著我國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已開始由“派方市場”向“用方市場”轉移,人才需求呈現出“雙向選擇”的新特點。因此在國家的宏觀指導下,逐步推進畢業生分配製度的改革,實行自願填報誌願,學校擇優推薦,用人單位擇優選聘的新製度,已成為高校分配製度改革的必然趨勢。經國家教委批準,浙江大學從1987年5月開始進行“預分配—聯合培養”試點工作,這一改革方案在87屆部分畢業生中試行,效果顯著,1989年將擴大試點範圍。與此同時,學校從1988年4月開始,在國家指導性計劃外,對畢業生實行“供需見麵,擇優選派”的分配辦法,由學校出麵邀請用人單位到學校招聘急需的應屆畢業生。學校還將繼續增加“擇優選派”的應屆畢業生數量,並建立由用人單位和校方組成的畢業生就業指導委員會,以加強對畢業生擇業求職的指導。
我校在畢業生分配改革中,通過正確地引入競爭機製,把“供需見麵”,“公平合理擇優選派”和“預分配—聯合培養”兩種改革方法結合起來,逐步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畢業生分配製度。
畢業生分配製度的改革,使學校培養的學生直接麵向人才市場,由人才市場對學校的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進行直接檢驗和評價。因此我們認為,學校的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成了學校參與人才市場競爭的核心問題。必須抓住分配製度改革這個龍頭,大力推進教育改革。一方麵要改變學生沒有動力,老師沒有壓力,學校沒有活力的沉悶狀況;另一方麵要通過信息反饋,針對學校教育的薄弱環節,采取必要的措施,深化教學領域的改革,主動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需求。
———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拓寬專業麵。改變基礎學科專業劃分過細,專業過多的局麵,適時地拓寬專業麵或轉變專業方向;對不能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要堅決調整或與其他專業合並;要創辦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的應用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專業;堅持浙大理科較強的特色,發展技術學科,拓寬工科專業的口徑,加強學科理論基礎;堅持理工、文管結合的發展方向,適當增設人文和管理學科的課程;文科要麵向社會、麵向應用,發揮學校優勢,揚長避短,形成特色。
———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按照社會需求調整和修改教學計劃。教學計劃的修訂,要堅持整體優化的原則,明確各層次(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基本規格,充分體現加強基礎、拓寬專業、重視實踐、培養能力的特點。同時要根據用人單位的要求,優化課程結構,實行主輔修製,強化實踐訓練環節,完善三學期製,使培養的學生不僅懂得工程技術,而且懂得哲學、政治、經營管理、市場經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加強科學與教學工作的緊密結合,使學生畢業後能盡快進入“角色”。良好的學術環境,深厚的研究氣氛,是培養高質量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學校要結合科研工作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通過建設高水平,有特色的重點學科,發展新興學科,建立交叉學科中心,開辟提高教育質量的新途徑,使培養的學生能適應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有較強的後勁和國際競爭能力。
———加強教學基礎設施的建設。學校每年撥出專款,設立“一類課程和實驗發展建設基金”,重點抓好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和實驗室建設,並進行課程質量評估,逐步形成規範。設立教材發展基金,鼓勵扶植重點課程的教材建設。嚴格教務管理,健全各類教學製度。
二、樹立全麵質量觀、深化教學過程的改革,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