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輿情的預測與控製(2)(1 / 3)

第二節深度分析與輿情預測

所謂輿情分析,就是通過分析社會生活與媒介報道中人們說了什麼而對人們已經在怎麼想做出估量,以便通過對新聞素材和曆史事實的適當選擇,借助適宜的方式、角度、強度、頻率,借助新聞報道的多種手段,促使他們按照我們希望的方向去觀察、去認識、去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觀點,形成層次豐富的正確的輿論氛圍。一項決策能否順利實施,能否起到預期的效果,能否贏得民心,都必須在決策形成和實施過程中不斷進行輿情分析,不斷根據這樣分析的結果加以調整。 在加強社會調查的同時,組織力量開展信息彙集整理和分析,對於全麵掌握社情民意和及時應對突發的公共事件意義重大。

深度分析是輿情信息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深度分析必須具有主動性和前瞻性,如果缺乏必要的策劃和深度的分析,對紛雜多變的輿情不進行深入分析,對重要輿情如果挖掘不深,就不可能抓住輿情的本質,那麼調查工作就等同於白做,提出的對策建議對領導決策價值不大。科學輿情研判可準確判斷輿情變化的走勢,從而提升社會預測力、科學決策力、核心競爭力。具體說來要把握以下幾個環節:

一是注意層次性。中國目前的社會現實是社會結構的多層化,不同的利益群體在現代化進程中和市場經濟發展中日益增多。而輿情是民意的反映,對同一個事物,不同的利益群體所體現的民意是不相同的。這就要求在分析某一特定輿情時,要注意不同利益群體的不同訴求。分層分析就要把不同利益群體的反映都收集起來,形成各方意見、意願的集合。隻有這樣,才能完整地反映出特定事件引發的民意取向。

二是關注利益性。輿情的本質是民眾對自身利益的訴求和表達,這裏所講的“利益”是廣義的概念,它包括民眾的直接物資利益,同時也包括民眾的精神利益。比如,解決農民工工資問題,農民工對自身利益的訴求,是對自身直接利益的訴求。而其他階層民眾之所以關注此事,是這些民眾渴望社會公平的一種非物資利益的意願的表達。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對輿情的分析要以“利益性”為切入點,隻有抓住“利益”這個核心,才能反映輿情的本質。

三是突出政治性。輿情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思想的動態性和政治的敏感性。輿情是民眾的社會政治態度,說通俗一點,是民眾對執政者及其行為的一種看法和評價。分析某項輿情,不僅要看民眾意願表達的方式、方法,更要看民眾這種意願所包含的內在的政治態度。分析輿情一定要把民眾的某些看法,同國家政治聯係起來。隻有這樣才能抓住要害,才能對決策起到作用。

輿情分析在掌握以上原則的同時,在信息化時代,必須運用先進的輿情分析技術,才能更好地把握輿情走勢。通過對公眾當前個人生活的滿意度、對未來生活的樂觀度、對當前最突出社會問題的認知度和對社會突發事件的關注度等輿情指標信息,進行認真監測、分析和預測,確定輿情事態嚴重的等級,掌握輿情的主動權,科學地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對輿論進行控製和引導,以防患於未然。

第三節網絡輿情信息的監控

網絡是社會輿情新的重要集散地,社會思潮和社會情緒都可以在網絡上得到反映。網絡已成為了解民意、掌握輿情的重要媒介,幾乎所有的社會熱點問題,都成為了網民熱議的話題。

2008年胡錦濤總書記蒞臨人民網,並通過人民網“強國論壇”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體現了黨和政府對互聯網這一了解民意重要渠道的關心與肯定。胡總書記在人民網發表的《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講話,更是體現出黨和政府對網絡媒體正確輿論引導能力的重視,體現出當今社會網絡輿情信息監控和預報的重要性。

全世界範圍內都急需輿情監控和話題追蹤類網絡安全工具。有關如何控製、規範互聯網信息,一些國家機構從法律約束和行政製度上提出了一些措施。上世紀90年代中期,許多國家就開始製定相關的法律。1995年6月,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傳播淨化法案》。新加坡政府規定,新加坡的三家ISP(網絡服務供應商)和擁有網址的政黨、宗教團體和個人都必須在新加坡廣播局注冊並接受其管理。其管理的內容包括可能引起對政府痛恨或輕視的內容,或煽動對政府不滿的內容以及危害公共安全和國防的內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