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和諧輿論傳播的隱性障礙(2)(3 / 3)

保持聲音的多樣性對實現表達自由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可是在世界實現大同以前,這個超級龐大的“地球村”裏的人們卻還各自使用著不同的語言。本就不夠多樣的聲音在不同語種的人們之間流動,愈漸稀釋。

第六節言語不通的障礙

語言,是信息的載體,而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編碼和譯碼的可能性與準確性是解讀信息內容的關鍵一環。在使用同一種語言的人之間進行信息傳遞,也時常會發生編碼和譯碼的偏差,從而導致信息傳播效果大打折扣,有時甚至產生負效果。那麼,在不同語種的人之間實現信息傳通的難度便可想而知了。

在實踐中,由語言優勢帶來的傳播優勢非常明顯。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9年3月公布的一個材料顯示:全世界每年出版的翻譯著作中,大約有60%是從英語翻譯成其他文字出版的,美國英語著作占了其中的八成,而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用本民族文字寫成的作品,被翻譯成英語、法語等“大國語言”出版的,隻占世界全部譯著的5%。從這些數據中不難看出,信息的“自由流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載體的“普適性”。因此,利用語言優勢推行文化帝國主義,從而控製和影響全球人的思想和表達,成為了一些西方大國近年來一直堅持的政策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約塞人·波特曾說:“讓一種語言占據主導地位,那就意味著我們關於世界的思考以及我們對世界的觀察統統遭到限製。”在表達自由的前提“思想自由”和表達自由的終極實現條件“理解自由”都受到了限製的情況下,表達自由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每個民族的語言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尊重世界的多樣性,就必然要尊重世界語言的多樣性。不少西方學者鼓吹,為了實現全球範圍內的信息“無障礙流動”,促成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應該盡可能使用大國語言進行傳播。這種說法非常具有迷惑性。然而我們應該首先反思的是:用思想的不自由來換取表達的自由是否變成了本末倒置。另外,我們還不得不考慮的是:人們能否在短期內順利而精確地使用他國語言。雖然英語的普及速度驚人,但非英語國家的人恐怕永遠不可能與英語國家的人的表達相抗衡。因此,我們的任務不在於以某種大國語言來統一全世界,相反,卻在於盡可能多地保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給弱國語言應有的發言權。在這一方麵或可借助一些相關的國際組織的力量,根據其國家的社會形態、文化背景、傳統習慣等因素給以及時準確的翻譯和出版。同時,弱勢語言的國家應盡可能地發展和光大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化,培養自己的翻譯人才,讓對“牛”彈琴成為可能。

馬克思主義認為,“隻有當人們掌握了那些由他們自己造成,卻又支配並控製他們的社會力量,才能獲得自由。”而以上所討論的各個方麵,無論是輿論、物質、知識、幹擾、流通還是語言,都是人們自己造成後又反過來約束自己的社會現象,它們潛藏在通往自由的途中,用一隻無形的手阻攔著人們的表達,成為法律、製度等公開製約因素的附庸。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隱性的障礙要比顯性的障礙更為可怕,因為一種控製過於明顯即會遭到受控者的反抗,而這些隱性的因素很少被人們清楚、強烈地感覺到,從而有了長期發揮它們作用的可能。因此,我們在爭取自由的法律賦權,反對政府或集團控製的時候,一定不能夠忘記它們。把表達自由之路上的伏擊一個個找出並填埋,才能避免跌入陷阱而使自由成為永遠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