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輿論傳播中的媒介恐慌與恐怖行為(1)(2 / 3)

格拉斯納(Barry Glassner)在《恐慌文化:美國人何以會為錯誤的信息害怕》一書中對引起美國人恐慌的諸種“怪現象”進行了令人信服的剖析,揭露出諸如街頭暴力、校園槍殺、黑人犯罪、青少年犯罪、飛行安全、海灣戰爭綜合症、網絡犯罪、火星人入侵等等一係被嚴重誇大的半真半假的謊言或謠言。比如,關於青少年問題,格拉斯納指出,美國的青少年自殺率近年來已經下降了30%。另外,甚至死於雷擊的人數也要比死於校園暴力中的人數高出三倍多;而被拐孩子的數目更是被大大地誇張了。在所有這些怪現象中,美國媒介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正如《沙龍》(Salon)雜誌的評論所指出的那樣,《恐慌文化》一書喊出了要求美國公眾回歸理性的呼聲,對美國媒介和“構成美國政治話語的許多偽現象進行了十分嚴肅的批判”。

西米在《杯弓蛇影,美國人的“恐怖主義恐慌症”》一文中寫道:“9.11”事件後,“隨著‘恐怖’指標已從刺眼的橙色(第二級威脅)降為平和一些的藍色,不少美國人已有‘閑情逸致’調侃前段時間美國政府對付恐怖威脅的舉措‘幼稚’,甚至‘可笑’,但是政府的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導致舉國上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起到了真的恐怖分子本來起不到的心理威懾作用。”最受詬病的是美國新成立的國土安全部建議的應急措施。為防患於未然,國土安全部建議人民未雨綢繆,“儲存夠三天用的食品與飲用水、電筒、電池、收音機、塑料薄膜、膠帶紙”。塑料薄膜及膠帶紙幹什麼用呢?國土安全部的指示是,恐怖分子“進行生物和化學襲擊時,用於密封門窗”。據說塑料薄膜及膠帶紙的靈感源於以色列。其實在以色列,塑料薄膜及膠帶紙最多也隻是起了一種心理作用,它本身更多的隻是副作用,比如就有四名以色列人在密封的房間裏因心髒病發作而死亡。對於塑料薄膜及膠帶紙的特殊作用,專家認為,這純粹是天方夜譚;電視“脫口秀”則大談如何用剩餘的塑料薄膜及膠帶紙作手工藝術品。

回顧郵寄炭疽事件、SARS事件、禽流感事件的曆史,當時究竟有多少人因受到侵害或感染而患病或死亡呢?危機事件真正涉及的範圍到底有多大?其實,最後人們發現,事件導致人員死亡的數量遠比當時交通事故中死亡的人數少,而且涉及的範圍也不大。但是,當一個地方出現這一事件,或者當一個人因為這一事件死亡的時候,媒介就會立即開足馬力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報道,仿佛一夜之間已到有成千上萬的人死亡和患病,人類的末日即將到來。媒介這種渴望發生大新聞的心理和麵對突發事件所暴露出來的興奮狀態,它引發的如果不是大量的恐慌,就是普遍的不安。

第二節媒介輿論與恐怖主義

媒介恐怖論認為,反映民主社會價值觀的自由媒介在爭搶新聞和爭奪受眾的市場競爭中,對恐怖行為無節製地誇大報道會在社會上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恐慌,並給恐怖分子平添不應屬於他們的成就感,從而起到了反宣傳的作用。目前,學界對恐怖行為特征的描述和界定,有的強調其意圖的政治性,有的強調其行動(非國家層次)的非法性,有的強調其效果的恐怖性,有的強調其手段的殘暴性,有的強調恐怖活動的預謀性和運作的隱蔽性,但更多的是強調其受害對象(非武裝人員)的無辜性。其實,這六點正好可以一同構成恐怖主義或恐怖行為的總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