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流言作為畸形的輿論傳播(4)(2 / 2)

3.補救

當你預感到在處理某些重大事件時的差錯和疏忽可能引起流言,或者當某種曖昧的狀況和不利的形勢已經誘發了流言時,此時就要迅速采取行動糾正差錯、彌補疏忽、扭轉形勢,設法使缺點和事態盡可能地不產生負麵影響。這就是防範流言的補救措施。如何對付即將興起的流言,這可以參照預防措施提出對策。至於如何對已經興起的流言采取補救措施,這可以從四個方麵入手:一是讓當事人對流言中確有其事的東西公開承認,並提供細節,但要對添枝加葉扭曲變形的地方加以糾正;二是堵住小道消息的缺口,嚴防第一手資料的提供者再進一步提供新的不利信息,比如撤換涉密人員,對泄密人員進行批評教育;三是組織權威機構對流言涉及的事件進行迅速調查,隨後公布調查結果,如調查某人貪汙受賄的情況,調查某人桃色新聞的真相;四是向公眾提供所有信息資料。在“非典”爆發初期,由於媒介的集體失語,讓流言和小道消息鑽了空子,搞得人心惶惶。後來國家采取一係列強有力措施,特別是通過媒介每天公布“非典”最新情況後,公眾由於得到了各方麵的信息資料,流言也就隨之銷聲匿跡了。

4.追懲

所謂追懲,就是在流言形成、擴散之後,一旦發現流言有違法犯罪之處,立即追蹤調查,運用法律手段懲處流言製造者。比如對煽動推翻社會主義製度和國家政權的流言,對造成政治混亂、社會不穩、經濟恐慌、市場激變的流言,對詆毀他人名譽、誹謗他人人格、傷害他人尊嚴的流言……都應追根尋源,對流言的製造者追究法律責任。

如何更有效地製止和防範流言的傳播,除了上述幾種措施之外,美國波士頓市流言診所負責人羅伯特·H.納普根據他的經驗從另一角度總結出了如下幾種方法:一是提高新聞媒介的可信度,讓人們通過新聞媒介獲取完全正確的情報;二是使人們對領袖人物具有信任感;三是為了消滅模糊的真空狀態,要馬上掌握可信的情報和有權威的解釋,以便迅速而簡便地否定虛假信息;四是防止寂寞、單調和個人沒有主見,這些是最易導致流言、傳聞出現和傳播的心理條件;五是要慎重開展宣傳活動,以便揭露流言的有害影響及製造、傳播流言的人的不良動機。

隨著傳播媒介的多元化,給流言的防範帶來新的挑戰,這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據深圳一家調查公司抽樣調查顯示,“非典”期間,在2003年2月10日以前,有8成的受訪者是通過短信和互聯網獲知非典型肺炎的《手機短信流言紛飛,報紙電視穩定人心》,2003年2月16日《羊城晚報》A2版。。可見,流言傳播媒介與以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再主要是通過口耳相傳。手機短信、互聯網等現代傳播媒介,傳播效率高,信息傳播麵大,且其傳播渠道無法通過人為的措施加以切斷。特別是手機短信,其傳播途徑沿著擴展了的人際傳播網絡進行,具有較強的說服性,由於發送效率提高,一個信息接受者可能收到多人發出的相同信息,更增加了信息的感染性。這些都要求人們以一種防範性的態度來對待流言傳播。對於政府來說,應建立流言的檢測和預警機製,像上麵提到的網上調查流言飛語軟件一樣,在流言還未造成大規模傳播和重大危害時就提請公眾注意防範,把它扼殺在搖籃之中。

總之,盡管仍有許多問題有待於我們進行慎重的科學探索和實驗研究,但是,為了更有效地揭露和防範流言,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係列的措施和方法,對付流言,我們決不是束手無策、無計可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