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流言作為畸形的輿論傳播(3)(2 / 3)

2.流言的傳播是對信息內容進行加工、組合、歪曲的過程

出於人們總想使事物符合自己的預存立場、情緒,有使事物簡單化和條理化的傾向,因此,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流言中出現歪曲、脫離事實的情況大多是由於削平、磨尖、同化的結果。所謂削平,指流言在被傳播、利用、加工過程中逐漸變短、變簡潔、變通俗的傾向。通常,流言內容中不符合傳播者預存立場、心理需求的部分會被首先刪削,其次一些不易引起人注意和興趣的細節也會被簡化或避而不談。與削平正好相反,磨尖則是從很多意思中選擇有限的幾個要素進行接受、記憶、報告,亦即從流言的全部內容中隻提取一部分內容或細節予以加工和強調,使其帶有尖銳性。削平是通過對信息的過濾,使流言的主要內容簡單化;磨尖是通過對部分信息的強調,使流言的精華部分凸現。所謂同化,是指流言朝聽者感興趣、期待的方向發生變化的過程,它包含了削平和磨尖這樣一些過程。習慣、興趣以及情感能夠有力地將流言推向特定的方向,並促使流言的加工和歪曲作出不同的嚐試:或者將尚未結束的故事最後完成,或者將兩件似乎是相關的事情聯係成一件事,或者對事件的意義或主題予以同化性的解釋,或者將幾種現象歸納、壓縮成一個現象,等等。可見,同化的本質,就是將多種刺激還原、歸納到一個具有相同方向的單純而有意義的結構之中。此外,在流言傳播、加工、歪曲的過程中,當人們碰到了令人不快的消息時,會出現“保持沉默”的傾向;當事件的重要性和狀況曖昧性取決於報告人的講話,而他們又不能明言,這時又會出現“閃爍其詞”、“用語含糊”的情形。

3.流言的傳播過程再現了傳播者記憶痕跡不斷變化的過程

沙蓮香說:“流言的內部機製是記憶,傳播流言的人,都是憑自己的記憶把聽來的消息傳給別人的;記憶中關於某件事件的印象並不是原型,印象是憑借記憶力把模仿的複製品存放於大腦;印象與原型之間可以無限接近,卻不可能等同。”記憶內容每再現一次都會與原型產生一定的不同,經過多人多次識記、保持、再認、再現的過程後,原型可以變得麵目全非。這說明,流言傳播記憶痕跡的不斷變化,不僅反映了他用言語再現原型的不確切性,也反映了流言由始及終不斷變型、重複的複雜過程。英國心理學者巴利特在有關記憶的研究中,曾經發現記憶內容在經過幾個人再生再現之後,竟可以變得與原型截然不同。這個試驗表明:傳播者記憶本身造成的誤差和接受者知覺的誤差是流言內容在傳播中發生畸變、扭曲的主要原因。流言傳播的次數越多,記憶造成的誤差越大,內容發生的變化也就越大。因此,流言在傳播過程中產生變形現象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節流言的危害與防範

魯迅曾說過,造謠是一件殺人不見血的武器。對於流言,指向誰,誰就心驚膽戰、驚恐萬分。流言的危害極大,猶如社會生活中的“電腦病毒”,人類的智慧雖然尚未創造出防範它的“流言專殺工具”,但也並非束手無策。

一、流言的危害

流言傳播既是一種不確切信息的散布,也是一種不正常精神狀態的傳染;既是對社會環境、外部事物的變形反映,也是傳播者內在世界的曲折表露。因此,流言的傳播不僅會對個體及公眾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產生不良影響,也會對整個社會產生巨大衝擊。